“第五届全国英汉文化对比研究高层论坛”在广西民族大学召开
作者:广西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 发布时间:2019-12-23 12:12:02
12月21日至22日,“一阳来复”的冬至时节,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五届全国英汉文化对比研究高层论坛在广西民族大学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英汉文化对比学科委员会主办,广西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外国语文研究》、《翻译史论丛》、Epsians、广西外国文学研究会和上海文化贸易语言服务基地等单位协办。
出席此次高层论坛的嘉宾包括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会长罗选民,中国英语诗歌研究会会长区?,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王文斌,广西大学“君武学者”特聘教授严辰松,湘潭大学教授文卫平,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前任院长季水河,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罗良功,四川外国语大学翻译学院院长胡安江,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李成坚,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黎志敏,外交学院教授武波,中山大学副教授雷艳妮,国防科技大学教授王祥兵等。
12月21日上午,论坛开幕式在科技楼报告厅举行,开幕式由广西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翻译史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张旭教授主持。
广西民族大学副校长黄晓娟在开幕式上致欢迎辞。黄晓娟副校长向参加论坛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并介绍了广西民族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自1964 年以来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此次论坛的召开,既是我校积极响应国家推进语言与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我校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开拓发展之路,践行中外融通的积极探索。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会长罗选民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在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下设的文化对比研究学科委员会一直以稳定的节奏积极开展学术活动,自2010年湘潭大学的首届论坛起,至今已是第五届;此次论坛有望成为一个起始点,把英汉文化对比研究上升到新高度,不仅把各学科聚集到一起,还能真正从文化角度研究语言和翻译现象。
大会主旨发言(一)
本次会议的学术研讨分为大会主旨发言和小组讨论两种形式。
12月21日上午的大会主旨发言先后由区?教授、严辰松教授和覃修桂教授主持。
发言从罗选民教授开始,题为《诗人兼翻译家庞德的烦恼:一种汉英文化的透视》,所谓的“烦恼”,指的是中国学者文化自觉的阙如。培养文化自觉需要关注对方的声音,然而,我们的文化批评往往陷于自说自话,忽视对方的反应。国内一些学者评论庞德的《在地铁的出口处》,认为此诗受到中国诗歌影响,而忽略了日本俳句和塞尚等印象派绘画的影响;又有人对庞德《长干行》英译本中关于“竹马”和“床”的处理提出批评,显示出学者对中国文化和西方思维习惯都缺乏了解;还有一些学者盛赞庞德《论语》的英译有助于树立中国的正面形象,却没有看到,庞德去掉了关于“仁”的部分,强调君臣父子的关系,实质上有操控《论语》为纳粹思想背书之嫌。这样的“话语修辞策略”难以服众,更会严重阻碍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要提升文化自觉,应该在了解自己的文化并接触多种文化的基础上,在多元化世界里找到自己的位置。罗选民教授总结,在做文学或翻译评论时,从文化视角出发,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罗良功教授的主旨发言《从金斯堡到伯恩斯坦:美国当代犹太诗歌的个人方言书写》探讨了美国犹太诗歌的“个人方言诗”写作。学者伯恩斯坦将“个人方言写作”看作具有意识形态价值的非标准化的语言实践,它在背离集体方言写作的同时,又与之存在隐秘的联系。20世纪西方的诗歌经历几次非标准化的过程:首先,美国诗歌从欧洲诗歌标准中脱离出来,然后,在美国国内,一些个体的、小群体的新标准产生,与美国作为整体的标准相区别。用不同“方言”书写的诗歌,往往形成一种相互对话的关系。美国犹太诗歌传统上充满对话性。比如金斯堡的《嚎叫》与惠特曼之间形成对话,以实现文化上的反抗,重新召唤惠特曼代表的民主精神,并从声音和节奏上重建犹太性;又如伯恩斯坦批判庞德诗中的意识形态流毒,同时又运用庞德的诗歌的一些策略手段,形成一种对话关系。美国犹太诗人就这样通过与美国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进行协商和反叛的过程中形成对话,保持其美国性、犹太性和个体性。
王文斌教授题为《提升语言与文化对比重要性的认识》的主旨发言从他参观林语堂故居的感慨说起--林语堂同时精于外语和国语,现在的教学条件优于当年,外语界却存在一种普遍的现实:写英语像汉语,写汉语像英语。王文斌教授提到,学术研究应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导向,目前中国不缺外语人才,缺的是高端的外语人才。要成为高端外语人才,外语学习者应该加强母语学习--外语学到一定程度,母语水平就是外语水平的天花板。从语言学习整体上看,我们不能只看语言的共性,还应注意语言的差异性和个性。王文斌教授举出丰富的例子,通过汉英造字、构词和句子表达的区别,分析两种语言的独有特征,揭示背后民族思维方式的差异。最后王文斌教授倡议,语言具有文化性和民族性,语言教学应重视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对比研究。
李成坚教授的主旨发言《“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工程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探讨了新时代培养特色外语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李成坚教授分享了理工院校外语专业培养高级人才的成功经验:西南交大外语学院翻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打造精品课程、选用特色教材、开展教师科研项目和学生海外实践项目、通过培训项目增强校企合作并参与社会服务。由此得出结论:特色专业人才培养应与专业建设、学科方向布局有机统一起来。
王祥兵教授的主旨发言《军事历史学术著作翻译:问题与方法--以〈诺门罕1939:改变二战走向的战役〉汉译为例》先提出军事历史学术著作翻译的关键词:1.军事(著作主题包含深度的军事知识);2.历史(要在原著的基础上还原真实的历史细节);3.学术(翻译时要做一定学术研究,以准确严谨地传达原作中的学术思想和意味);接着从军事专业知识的翻译、专有名词的翻译、平行文本的运用、政治因素以及译者情感等五个方面,详述了自己翻译《诺门罕1939:改变二战走向的战役》一书的体会,探讨军事历史学术著作翻译中如何传达学术价值、保证生动性和可读性的方法。
唐毅博士在主旨发言《聚焦语言风格,体验诗歌“文心”--试论英语诗歌研究的新路径》中梳理2016-2019年国内核心期刊中关于英语诗歌研究的情况,指出当前的纯诗歌研究存在着忽视原作、强加理论、审美缺失等问题,认为学界应继承英诗研究传统,也应吸收文学文体学、认知语言学、认知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在聚焦诗作“文心”的同时,应重视读者审美和作品接受。唐毅博士从认知诗学的角度,以现代著名诗人 W. H.奥登的几首抒情诗为个案,分析诗作“肌理”,考察文本细节与“理想读者”阅读体验之间的互动,探求诗作主题和风格之间的互动规律,以期实现英语诗歌教学与英语诗歌研究的协同发展。
大会主旨发言(二)
12月22日上午的大会主旨发言分别由文卫平教授、李学宁教授和雷艳妮副教授主持。
首先由季水河教授带来题为《论当代英美文学批评中阶级话语的新变》的发言,季教授指出,当前世界文学的阶级性发生若干变化:一是阶级对立比较模糊,阶级斗争比较隐蔽;二是阶级间的政治对立转向了多阶层的利益冲突;三是从政治斗争领域转向了生产活动与消费方式。这一变化给我们带来启示:中国文学批评不应回避阶级问题,应该正视中国阶层分化的多样性,重整话语系统,从政治角度转向经济文化视角,吸收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等方法,从多元新角度与当代历史产生交集。
张跃军教授的主旨发言《诗歌翻译(研究)的跨学科考察》对中国大陆的诗歌研究展开综述,展示了各类诗歌翻译研究主题,包括理论建构、翻译实践研究、个体诗人或翻译者的研究等。张教授指出,作为文学翻译的一部分,诗歌翻译更多是艺术,兼有科学特质;翻译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诗歌翻译研究的历史也相对较短,这也带来多种学科资源利用上的优势;将诗歌翻译置于现当代理论观照之下,可以赋予其鲜明的理论导向和浓烈的理论意识;诗歌翻译研究还引入了现象学、解构主义、社会学、互文性等批评理论,成果迭出。
胡安江教授在主旨发言《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的译介与传播研究》中总结了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的译介与传播存在的各种问题,指出要找准问题,找到解决方法,纠正认识、理解、选择、表达和策略不到位的问题,需对目标文化报以“理解之同情”,尊重差异,调整传播策略;采用多元的话语类别,从多元的视角、以多模态的话语形式和话语内容,将中国对外话语融入普罗大众故事当中,打造立体生动的中国形象;充分强化译介与传播的受众思维、协商化思维,在新时代背景下精准开展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的译介与传播工作,使中国话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武波教授在题为《翻译中国--内容、原则及方法》的主旨发言中强调,翻译中国存在道、法、术三个层面的问题,既要翻译语言,又要翻译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质是道统文化,也就是古典文化,即先秦文化,其本质是礼乐文化;其次,中国文化包含三大主要组成部分,即道统(the tradition of Tao)、和合(harmonizing unity)、礼教(the teaching of the code of ethics);中国文化走出去宜采取两大基本原则,即“内外有别”和“话随境变”,把中国文化最为宝贵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观,经过正确理解,用最为贴切的英语传递给世界。
黎志敏教授在主旨发言《狄金森死亡诗歌中的生命哲学:将生命意义融入对“美”的追求》中通过文本细读,揭示狄金森与死亡有关的诗歌里微妙的语感,让我们看到其间蕴含着积极的生命哲学。黎教授指出,将狄金森的死亡诗歌理解为狄金森“迷恋死亡”是对诗人缺乏了解,事实上,狄金森从骨子里热爱生命,她能坦然面对死亡,冷静思考,并不缺乏正确认识人生的勇气;站在狄金森的“生命哲学”的高度,才能看到狄金森的死亡诗歌中有着对真善美的追求,才能受到“智性”和“感性”的启发,从而也提高我们自己的人生境界。
最后发言的是覃斌健博士,他的《新闻标题翻译的立场调节与选择:以2018年中美贸易争端为例》搜集来自美国主流媒体有关中美贸易争端报道英语新闻标题,对比中国媒体转载翻译后的中文标题,考察转载前后的立场调整。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媒体通常对美国采取负面的立场调整,对中国采取正面的立场调整;造成这种立场转变的原因包括媒体的意识形态倾向,不同的读者群的期待,以及两国社会文化的差异;研究有助有我们了解国外舆情,制定适合的策略,向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
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在四个分会场进行,分别为“翻译与传播研究(一)”、“翻译与传播研究(二)”、“文学与文化研究”以及“语言与教学研究”。师生们就机器翻译研究、民族谚语英译研究、民族典籍译介、翻译史料挖掘、诗歌研究、小说研究、围棋传播与意义建构、教学研究、教育思想研究等主题进行对话。分会场议题广泛,气氛热烈,讨论深入,点评精彩,在加强学术交流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圆满闭幕
12月22日上午11点50,论坛进入闭幕式环节,闭幕式由广西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刘雪芹教授主持。
在四个分会场分别进行总结汇报之后,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华南区李峰经理向大家传达了来自协办单位的支持。
最后,张跃军教授作为承办单位代表致闭幕词。张教授总结出此次论坛的四个特色:1.体现了跨越性,即跨学科性;2.翻译研究议题较为突出;3.问题意识较强;4.具有现实观照。
至此,为夯实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优势地位、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外文化交流贡献了自己一份力量的“第五届全国英汉文化对比研究高层论坛”圆满落下帷幕。
百色学院外国语学院 | 广西财经学院商务外国语学院 | 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 |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 | 广西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 | 广西民族大学东南亚语言文化学院 | 广西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 | 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 南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 广西外国语学院 | 广西医科大学外语学院 | 广西艺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 桂林理工大学外语学院 | 桂林旅游学院外国语学院 | 河池学院外国语学院 | 北部湾大学国际教育与外国语学院 | 梧州学院国际交流学院 | 右江民族医学院国际语言文化教育学院 | 玉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
版权所有:南宁市平方软件新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桂ICP证0100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