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协会动态

2016年广西翻译协会年会暨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摘要

作者:   发布时间:2016-12-02 11:31:36

 

翻译研究

 

误译怎样变成定译:电影Lost in Translation片名的译介思考

广西医科大学 蓝岚

[摘要]无论是从词汇含义还是电影主题来看,美国电影Lost in Translation片名的汉译《迷失东京》都是一个误译。从对小众聚合功能网站豆瓣网的分析结果来看,中国影迷对《迷失东京》这一译名的评价总体偏向负面,然而这一译名却在负面评价中渐渐走向定译。在决定该译名译介效果的几个要素中,赞助人的影响可以忽略,意识形态的影响也很有限,影响最大的是诗学因素,尤其是这部美国电影背后的中国电影对照体的影响。

 

一带一路背景下区域语言服务创业创新人才培养思路之探析

广西外国语学院 黄海珍

[摘要]随着中国和世界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贸易等方面的融合程度越来越深,语言服务的市场随之日趋扩大发展,语言服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中国翻译协会LSCAT中心在多家业内企业的倾力协助下,经过了两年研发工作而推出的具有语言服务行业领先水平,面向高校学生的创客型云平台——通过在云端提供CAT工具和多语种语料库的大数据免费共享,将语言服务工作的实际案例、流程、标准和工具,从企业端连接到高等院校的翻译实训和创客平台端,最终实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和企业用人机制的联通。语言服务的市场化规范化已经成为当下趋势。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立足区域发展需求,如何培养语言服务创业创新人才,已经成为我们必须去面对去思考的新课题。

 

英汉互译中的繁复与简短——以《丰乳肥臀》、Vanity Fair及其译本为例

桂林理工大学 王银鹤

[摘要]英汉中的繁复与简短是造成翻译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从英汉句式结构特点入手,以《丰乳肥臀》、Vanity Fair及其译本为例进行分析,尝试提出一些英汉互译策略,以期为英汉互译带来一些帮助。

 

意识形态操控下中国题材异语作品的翻译研究——以《中国哲学简史》无本回译为例

广西大学 杨金花

[摘要]意识形态与翻译存在一种互动关系,本文以涂又光、赵复三对冯友兰哲学著作 《中国哲学简史》的回译为例,通过对比两位译者的翻译动机、语言风格、文体风格和所采取的翻译策略等方面,探讨意识形态对翻译活动的影响,并指出其译介活动对译入语读者意识形态的影响。

 

关于《冰与火之歌》中地名翻译之小议

广西师范大学 范君竹

[摘要]从《冰与火之歌》中的地名翻译,进行音译、直译、及多种翻译方法使用进行分析讨论,看待当今奇幻小说中微观翻译方法的使用。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电影片名翻译

广西师范大学 吴红霞

[摘要]英文电影名称的翻译往往是进口电影在国内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其电影名称短小精悍,却往往对电影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电影本身不仅是文化的一种载体,各国之间传播文化的一种方式,同时电影业是一种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作品,电影中的剧本、人物、音乐烘托出其电影的内容,而电影名称则首当其冲地进入到观众的视野,短短几个字,便浓缩了电影的精华。一个好的翻译可以使电影更完美和更具有吸引力,使得电影观众更容易接受一部拥有优秀片名的电影。在电影片名的翻译过程当中,译者应该充分考虑到潜在观众群,准确把握译语观众的审美趣味,文化差异,知识背景等,注重译文的可接受性。本文从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出发探讨电影片名翻译的方法。本文认为在英文电影名称翻译中,为达到文化交流和艺术欣赏的目的,译者应当严格从电影片名的特点出发,遵循功能对等原则。同时,本文中最后列举了四大翻译方法:音译法、直译法、意译法和另译法。再加以详细、广泛的电影片名翻译实力进行阐述,就能看出功能对等理论在电影片名翻译中的重要作用。

 

浅论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旅游翻译

广西师范大学 孙文霞

[摘要]旅游翻译类属非文学翻译,是一种实用翻译,但是它却是一种跨越文化、跨越语言、跨越社会、甚至是跨越时空的交际活动。如今,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人们对旅游翻译的热情也在持续上涨。然而,在这种热情的背后隐藏着很多的翻译理论问题,例如,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旅游翻译应该更加关注译文的商业性而非译文的理论思维,从而造成旅游翻译质量的参差不齐,甚至有的翻译令人啼笑皆非。因此,本篇论文主要讲述旅游翻译和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翻译理论在旅游翻译中的应用,并且利用实例中分析在跨文化角度下如何进行旅游文本的翻译,从而阐述旅游翻译与跨文化交际的联系。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翻译以电影《寻龙诀》字幕翻译为例

广西师范学院 侯玉峦

[摘要]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越来越多的优秀国产电影走出国门,进入国际舞台。电影字幕英译工作也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本文以生态翻译学的视角,根据译者适应性选择原则,结合电影《寻龙诀》的字幕翻译,对该影片中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英译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英译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机器翻译革命给人工翻译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广西师范大学 王美美

[摘要]近年来,机器翻译快速进入公众视野,除了职业译者使用的专业翻译软件,各种在线翻译工具和适用于移动设备的翻译应用程序也给人们带来了很多便利。机器翻译前景如何?有朝一日能否取代人工翻译?是否机器翻译的兴起能让人们最终摆脱外语学习的束缚呢?软件技术的进步又是否对翻译工作者造成冲击呢?机遇与挑战分析如下:(1)机器翻译潜力大:互联网已成为机器翻译技术的重要应用领域。根据LISA协会的统计数据,仅网上翻译服务一项,全球每年就有200亿美元左右的需求。(2)机器翻译难题多:目前机器翻译还存有很多技术难点亟待攻克,比如语序混乱、词义不准确等。(3)人类译者不会被替代:人工译者能达到信、达、雅。较短时间内技术不可能完全被取代。

 

消除不良商标翻译的策略

广西师范大学 王佩佳

[摘要]当前,中国出口企业正面临国际文化差异造成的传播障碍与风险,因商标翻译失误影响商品出口的案例时有发生。本文将通过案例分析说明不成功的商标译名可使产品的销售一落千丈。造成此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语言文化差异。语言文化差异确实给中国译者的翻译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中国译者任重道远,怎样超越语言文化差异进行商标翻译工作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为商标译者提供一些翻译策略:首先,应深入了解所译广告及商品的特点;其次,应了解广告受众国的文化传统及消费心理,了解翻译时应注意的禁忌。最后,要注重创新和语言的规范化。总之,只有提高译者的商标翻译水平,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出口问题。

 

现代散文翻译的语言模糊性研究——以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为例

广西大学 王晶

[摘要] 模糊是语言的本质特征,文学作品的模糊性更为显著。现代散文作为一种较通俗的文学形式,在当代读者群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其模糊性是作品本身审美价值的体现。本文在简要介绍模糊语言的基础上,以张培基先生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的作品为例,旨在探究文学作品翻译中关于模糊语言的处理,重点对现代散文翻译的语言模糊性进行探析,以更深刻地理解和欣赏现代散文的模糊美在语际之间的转换。

 

基于语料库的中国《政府工作报告》英译语言特征研究

广西民族大学 刘斯维

[摘要]本文要讨论的是中国政府工作报告英文译文的用词、翻译方法的研究。从类符型符比、平均词长、平均句长、词汇密度四种方法观察时政翻译。

语料库是一种新的科技方法,给出的数据使得分析结果更具客观性,为语言的研究提供一种新视角。

 

贺大卫《布洛陀》英译本的民族志阐释

百色学院 陆莲枝

[摘要]《布洛陀》是壮族民间宗教经典,是壮族传统观念文化的核心和标志。澳大利亚学者贺大卫(David Holm)基于田野考察,以显微研究的文化解读方法,对《布洛陀》部分文本进行了英译,出版了《布洛陀》英译选本的系列译作:《杀牛祭祖》(2003)、《招魂》(2004)、《汉皇与祖皇》(2015)。译作中的英译文本篇幅不多,辅以插图、译本序言、原抄本说明、标音说明、缩略说明、附带光盘、详细文本原注、民族志注释、术语索引等,通过序言、说明、评注等方式将文本置于丰富的文化和语言环境中,对英译文本进行了典型的民族志阐释,形成了典型的研究型译作,为壮族典籍英译提供了新途径和新方法。

 

《阿诗玛》英译本中译者的隐形与显形

广西师范学院 张骞

[摘要]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丰富的文学成果构成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中国的文学研究一直以汉族文学研究为中心。长期以来少数民族文学处于被忽略和边缘化的地位,写入中国文学史也是近几年的事。在翻译领域,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的英译研究亟待加强,诸多重要课题还有待学者们开发探索。本文是对彝族文学经典《阿诗玛》进行英译个案研究,也是对民族文学经典翻译研究的进一步尝试。叙事长诗《阿诗玛》源远流长,是彝族撒尼的文学经典,已被列入省级和国家级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入选《中国百年百部经典文学作品》的唯一的民族民间文学作品。英籍翻译家戴乃迭(Gladys Tayler/Gladys Yang, 1919-1999)将汉文本的《阿诗玛》翻译成英文本 Ashima,该译本于 1957 年由中国外文出版社出版,1981 年再版,这是迄今为止从整理本直接译出的唯一英文全译本。本论文的作者选择重新整理本的中英文版本作为研究的主要目标文本。研究的基本思路以韦努蒂的显性和隐性理论为支撑,对《阿诗玛》英译本作出客观、恰当的评价,并对译本体现的具体翻译特征进行总结和理论反思。以《阿诗玛》英译本为例,文章所分析的文本内译者的显形,主要是讨论译者是如何彰显原文化的特点以达到异化效果的。这主要体现在突出语言之异和文化之异两方面,前者主要采用直译,后者大量采用直译、音译、增补、加注手法。通过系统分析,本文拟推出的结论是:对于文本中饱含的重要文化因素,译者应充分显形,尊重原文化的独特性,通过异化翻译来突出文化差异,同时为了增强译文的可读性,扩大其影响力,该归化又要适当予以归化。

 

旅游景点翻译中的修辞劝说运用----以桂林旅游景区为例

桂林理工大学 张艳琼

[摘要]为了吸引更多的海外游客,一些旅游景点常常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为了让海外游客心动不如行动,常常在翻译中使用一些修辞;本文以桂林旅游景点介绍英译文本为例,指出翻译中的修辞运用,分析劝说修辞策略在旅游景点翻译中的重要意义及运用,为以后旅游景点材料的翻译提供一些想法和建议。

 

英汉语言中省略现象的异同对比研究——从翻译案例《边城》和《傲慢与偏见》谈起

桂林理工大学 龚

[摘要]省略是英汉两种语言中共有的语言现象,也是语篇衔接和连贯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在英语和汉语中,省略的使用却不尽相同。本文结合《边城》和《傲慢与偏见》中的具体实例,从不同角度和在不同层面上,对英汉语言中的省略现象进行了分析与对比, 探讨英汉语言中的省略现象的异同之处。

 

英汉物称与人称对比及翻译策略

桂林理工大学 王佳燕

[摘要]语言与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语言是思想的具体表现形式,思想是语言的内在源泉。英汉两种语言之所以会有差别,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思想根源上的差异。本文以英汉语言分别重物称和人称的语言特点,分别进行了英汉思想根源对比,语言表现形式对比,列举了在此基础上的英汉翻译策略。通过对比的方法,本文发现,英语民族客体型思维方式造成了英语语言重物称的语言特点;汉语民族主体型思维方式造成了汉语语言重人称的语言特点。唯有对比分析,才能更加深刻地了解英汉语言,才能更好地掌握英汉语言,才能使翻译更为真实自如。

 

《块肉余生述》形象变异研究

广西大学 韦照周

[摘要]文学形象的再现是文学翻译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是一种跨文化的重构。原作形象在新的文化语境中,因受到社会、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必然会产生变异。本文从故事内容、叙述话语和人物形象等三个方面,论述了林译《块肉余生述》的形象变异,探讨产生这种变异的原因。

 

信达雅角度看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的翻译

广西大学 杨梦楠

[摘要]在中国各种文学体裁中,散文有着重要的地位。作为世界文化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散文以其独特的特点而广受人民喜爱。中国散文作为世界文学的一大分支更是在世界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享誉世界的中国散文大家也是不乏其数。把作为中国文化瑰宝的散文介绍给世界人民是一件具有重大意义的事情。本论文以严复先生的信达雅为理论指导,对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 中的个别散文译本进行了分析,并尝试做出客观的评价,为严复的翻译理论在散文翻译实践中更好地运用做了进一步的铺垫。

 

探析英译汉中对比喻的翻译处理策略

广西大学 席唯恒

[摘要]文化与翻译的核心问题即是处理好比喻和套语。英语中比喻主要包括明喻,转喻,借喻和提喻。英文和中文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比如在语法,语音,书写系统等方面。因此,当译员从事英汉或汉英翻译时应该考虑到很多因素并且掌握很多翻译技巧,尤其是在翻译形象语言和比喻的时候。本文介绍了英语中比喻的分类,分析了英汉修辞格的共同点和差异,介绍了英汉翻译中对比喻修辞的翻译方法, 比如直译法, 意译法, 标注, 删除法等。因此,在英汉翻译过程中处理好比喻修辞的能力是高质量译作的保证,并且能够体现译员丰富的翻译经验以及高水平的翻译手段。另外,也会对读者,译员和目标语产生深远影响。

 

论梭罗《瓦尔登湖》中的儒家思想

广西大学 周 佗

[摘要]近年来,西方学术界对梭罗的研究越来越重视,梭罗文学研究会在各国纷纷建立,其中以《瓦尔登湖》为代表的作品中的精神价值引起了广泛关注。这股由梭罗刮起的哲学风潮也渐渐地进入了中国。梭罗作品所传达的哲学思想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在所有美国作家中,梭罗最富有东方色彩。

一方面,梭罗熟读《四书》,被称为美国的儒家圣贤。另一方面,梭罗对儒家纲常,繁文缛节和道德标准却不甚了解,在《瓦尔登湖》中也不顾上下文随意引用《四书》,虽然有儒家引文,通篇表现得却是道家思想。从这些矛盾我们不难看出梭罗在认可并接受儒家思想的同时对儒家思想的接受既有契合又有差异,而正是其中的差异导致了梭罗对儒家思想的创造性误读。梭罗对儒家思想的误读又集中表现在了《瓦尔登湖》中的十条儒家引文里。

 

二十世纪以来朝鲜文学作品汉译历史与启示

广西师范大学 陈焕奂

[摘要]20世纪中国对朝鲜文学的译介,开始于30年代,至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朝鲜文学作品的汉译从政治层面交流,开始转向古典、近现代文学、网络文学,每个时期的翻译初衷和目的都不尽相同,译文的质量和标准也不一样,从最初的爱国救亡运动,文人们有选择的译介朝鲜作品,到现在的市场化推动下,译者的主动性逐渐消失,一切的翻译活动开始围绕着迎合市场而进行。在这一些转变当中,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今天的翻译我们该何去何从,是主动的翻译还是被动的翻译,是为我所用还是全部照收。也希望通过对近一百年的朝鲜语汉译历史的梳理及回顾,为我们国家少数民族语言的翻译工作一些启示。

最初,引起中国学者开始注意朝鲜的并不是它的文学,而是其政治状况;20世纪初,朝鲜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下沦为殖民地封建社会,国家主权危在旦夕。当时的中国,为了引以为戒,开始大量译介朝鲜的亡国史,企图为中国人提供亡国史鉴”;

1932年九一八事件爆发后,东北沦陷,中国文人急需引进能够激发广大民众爱国情绪和反抗精神的作品,这一时期,朝鲜文学作品中描写下层民众被剥削的悲惨命运的小说被译介至中国;

1948年,朝鲜和韩国独立后,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这一历史时期,中国与韩国断绝来往,译介的作品全部都是来自友好国家朝鲜;

文化大革命十年间,中国的翻译出版作品少之又少,即便是有翻译出版的作品,也都是与当时政治要求的内容有关;

改革开放后,中国和韩国来往密切,大量的韩国近现代文学作品,小说,诗歌开始译介;

2000年以来,随着韩剧大长今的热播,中国掀起了韩流狂潮,各种体裁的小说,电视剧,电影,及电视剧的网络小说版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开来,影响着中国。

 

莎剧中委婉语及其汉译研究——以《麦克白》为例

广西师范大学 饶力曼

[摘要]莎士比亚的戏剧和诗歌是人类文化的瑰宝,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从委婉语的定义和分类出发,分析《麦克白》剧本中的委婉语语料,发现委婉语在特定语境中,绕开对信息组织者或接受者的心理产生消极影响的表达,以达到避讳、礼貌、掩饰、或求雅等目的;剧中人物的性格、情感和心理活动通过或有意或下意识的委婉表现得更加生动鲜明;剧中的委婉语曲折隐晦,烘托和渲染了《麦克白》阴森诡厄的戏剧气息。通过对比分析朱生豪、梁实秋、卞之琳和孙大雨四位译者的译本,发现译者在处理剧中委婉语时,主要采用的是直译的方法,在保证译文流畅的前提下,灵活运用意译、换译和增译等翻译策略,既忠实于原文,又保留委婉语在语境中的作用。

 

中国近代文学家提出的翻译理论

广西师范大学 王精金

[摘要]林语堂的翻译理论体系全面,涉及了翻译标准、翻译美学、译者地位等多种问题。林语堂对中国美学的最大贡献在于创立了达意传神翻译美学理论,他的理论核心是翻译标准,标准由三部分构成:忠实,通顺和美。林语堂的翻译美学把美分为三种,包括音美、意美、形美、气美、神美。这种观点得到了翻译界的肯定并一直影响我国诗歌发展。

郭沫若创造性地提出了风韵译理论,强调以诗译诗,不赞成移植和逐句直译,强调烦恼以你的过程即是进行思想与意识再创作的过程。他强调任何文学作品的翻译都必须不失原作风韵,对翻译文学中美学观的确立奠定下基础。

钱钟书的,是从转化到归化到入化再到化境,他曾把这一理论比喻为投胎转世,躯体换了一个,而精神依然故我。然而由于文化、思维、语言特点等方面存在问题,译者很难达到化境的要求,钱钟书也因此阐述了译必讹的观点。就化境本身而言,它涉及了文学翻译的作用(“”),难以避免的毛病(“”)和向往的境界(“”)。从各方面揭示了翻译的实质。

傅雷根据自己长期的议事经验,提出译文要求传神达意的论旨,在文学翻译界独树一帜,卓然成家。傅雷提出神似说,不仅是对求信的继承,而且是一种创新,垫付了统辖翻译界半个多世纪的求信的观念。

朱光潜先生提出,翻译是一种艺术。他的翻译观源于自己长期丰富的翻译实践, 是对其翻译经验的有益总结。 其翻译思想主要涉及翻译标准、翻译方法 、可译性和翻译与创作的关系等。 在翻译标准上 , 提倡对原文忠实; 在翻译方法上 , 认为直译与意译的分别根本不应存在, 理想的翻译是文从字顺的直译 ; 在文学作品的可译性方面 , 认为有些文学作品根本不可翻译 , 尤其是诗 ;在翻译与创作的关系上 , 认为我们必须作大规模的有系统的翻译 ,翻译比自著较难, 只有文学家才能胜任翻译文学作品。

鲁迅的翻译文学化过程是以翻译外国文学开始的,并借翻译催进和鼓励着创作鲁迅的传统文学造诣很深,他在翻译文学化过程中试图通过翻译外国文学来解构和革新传统的、成规的中国文学语言。自《域外小说集》 开始,鲁迅开始了小说的翻译,五四以后他完全转移到对文学作品的翻译,对传播外国文学和促进中国现代语言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之主张宁信而不顺的翻译方法,根本问题不在于译语通顺不通顺,而在于翻译是否能促进现代中国语言的发展。鲁迅主张借着翻译输入新的表现法,来反映中国社会已有的新现象、新观念和新事物,慢慢地便可将那些最初看似不顺的译语据为己有,借翻译外国文学作品促进本国翻译。

 

顺应论视角下金融英语新闻标题的汉译研究

广西师范学院 杨楠

[摘要]新闻标题是新闻内容的缩影,是对其内容的高度概括、总结。当今世界正处于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各种新闻铺天盖地,好的标题能以最简明扼要的语言向读者揭示新闻的主要内容,使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

信息社会中,日常生活和国际经济形势息息相关,普通百姓对于经济金融事件的关注程度与日俱增。人们直接或间接地与金融交易和货币贸易相接触,使得海外的经济金融事件成为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的阅读内容。在此背景之下,英语金融新闻的翻译显得尤为重要;同时,由于新闻标题是吸引读者注意力的关键因素,金融英语新闻标题的汉译也值得理论探讨。

本文从维索尔伦的语言顺应论角度研究金融英语新闻标题的汉译。维索尔伦认为,语言的使用是使用者在语言内部和语言外部因素的影响下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具体来说,语言内部顺应包括语音、形态、句法以及语义等方面的顺应;语言外部顺应包括物质世界、社会世界以及心理世界的顺应。

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内外对于金融英语新闻标题翻译的研究现状,而后以顺应论为主线构建理论框架,对中英金融新闻标题进行对比和比较。在翻译实践中,本文以国际主流媒体的金融新闻标题为例,在语言结构方面,从词汇、语法和修 辞三个层面分析;语境顺应方面从物质世界、社会世界和心理世界三个层面分析; 最后提出金融英语新闻翻译策略,为译者提供指导,进而使读者能够接触到更加准确的金融新闻。

 

图里翻译规范下沙博理《林海雪原》英译

桂林理工大学 白银河

[摘要]翻译研究经历了一个从规定性研究到描写性研究的过程,描写研究不局限于传统语言学研究,相比之下更为客观。《林海雪原》作为十七年文学中的一部分,体现了该时代特有的国家外宣特色,国内翻译研究却对其重视不足。本文试图从图里的翻译规范着手,从预先规范、初步规范和操作规范三方面对该作品加以分析,望窥测十七年文学英译规范。

 

以粤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语音上的母语迁移现象分析

桂林理工大学 麦珊珊

[摘要]粤语作为我国七大方言之一,拥有悠长的历史,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有众多使用者。英语是我国学习者最多的一门外语,以粤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受到母语的影响。本文通过分类列举粤语的声母和韵母,从语调、语音两个方面与普通话的发音特点对比,进而归纳出粤语的语音特点,同时通过粤语与英语的语音特点的比较,从正迁移和负迁移两方面,分析以粤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对语音的母语迁移。

 

对比分析文学翻译中模糊性与精确性——以《生死疲劳》和《红字》为例

桂林理工大学 吴霞

[摘要]在英汉对比研究中,主要可以分成英汉语言文化和中西思维方式两大研究板块,其中目前研究较多的是英汉语言文化部分,但较少从抽象的中西思维方式角度对比分析英汉语言。而本文主要从一对中西思维方式的主要特征模糊性与精确性的角度来整理归纳出其翻译的特点及表现形式,从中分析出《生死疲劳》和《红字》的语言表现形式,论证得出英汉语言在中西思维方式影响之下所造成语言的模糊和精确及现代思维方式的特征。

 

西方汉学域界哲学语篇回译研究:认知语法视角

广西大学 梁燕华

[摘要]伴随全球化进程中西哲学文化良性互动发展,西方汉学域界哲学语篇回译成为翻译领域新趋势,也对翻译界提出了挑战。从认知语法理论的构式、时空域迭替、注意力系统和视角系统等概念阐述汉学域界哲学语篇的翻译理据。研究认为,哲学语篇属于偏重理性思考、抽象思维和具强势主观性文本。在进行翻译单位选择时,认知语法的构式概念可为译者灵活选择不同语言层级单位作为初始翻译单位提供理据;时空域迭替概念有助于译者进行有意识的自主概念转化操作;注意力系统为译者提供了前-后景模式对译语重新编码;视角系统则有助于译者从视角方式和观察方向等对源语事件进行合理重组。认知语法视域下的翻译理据阐释可为新时代翻译理论及其操作研究提供一个全新视角。

 

散文英译的语法隐喻探析——以朱自清《荷塘月色》二个英译本为例

广西大学 雷小玉

[摘要]文章借助系统功能语法中的语法隐喻理论,对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具有代表性的两篇英译文进行语法隐喻分析,旨在揭示翻译中语法隐喻的可操作性和适用性。分析表明,语法隐喻的恰当使用能够有效地传达原文的意境和感情,达到语义和情景语境的完美结合,发挥汉英语码转换过程中的桥梁作用。

关键词:语法隐喻;散文英译;《荷塘月色》

 

入场理论框架下英语乏词义构式的汉译认知有效性研究——基于《京华烟云》两个汉译本中“have a”构式分析

广西大学 徐佳

[摘要] Langacker的入场理论主要勾画完整性名词短语(名词)和定式小句(动词)在特定语用场景中的互动关系。英语中常用的乏词义构式指动词几乎不占语义,其绝大部分语义由事件宾语传达出来。文章从入场理论视角,选取《京华烟云》两个汉译本为语料,着重分析英语乏词义中典型构式“have a”三种入场认知图示(语义入场、语用入场和语义-语用入场)后对比衡量出两个汉译版本和源语间的有效通达度。研究发现,入场理论不仅有效阐释了乏词义构式背后的认知生成机制,且入场后的乏词义构式以特定的组构布局进一步为汉英互译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认知视角。

 

英汉实现事件词汇化模式差异及翻译策略研究

广西大学 杨露

[摘要]Talmy从具体语义范畴出发,将表达实现意义的概念化模式统称为实现事件,并指出这一语义范畴可由动词、附加语及动词复合体分别表达。对比英汉语实现事件词汇化模式可以发现,二者在表征实现意义时存在明显差异,因而给译者的翻译实践带来不小挑战。因此,本文试以Talmy“实现事件框架理论及词汇化模式理论为指导,探讨英汉语表征实现意义时所呈现出的词汇化模式差异及相应的翻译策略,以期为翻译实践提供一定借鉴。

 

中韩新造词与流行语相关翻译技巧分析-以综艺为例

广西师范大学 全毅

[摘要]在科学技术与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与变化都在一些新造词和流行语中有着很直观、深刻的体现。中国与韩国是友好邻邦,而且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领域有着密切的交流。尤其是近几年,随着韩流的袭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喜欢看韩国电视剧与综艺节目,而中国的电视台也开始赶上热潮争相引进韩国的综艺版权。例如,浙江卫视《奔跑吧,兄弟》、湖南卫视《花儿与少年》、《爸爸去哪儿》等,其中也出现了不少中国特色的综艺风格和新造词及当下的流行语。中国电视节目市场的蓬勃发展引起了韩国方面的极大重视。中韩新造词的翻译能够在中韩之间架起文化交流的桥梁。节目中会出现大量的新造词和流行语,如果不能够很好地理解其含义,在翻译过程中很有可能出现错译或者翻译不当的情况,而准确地结合两国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翻译出节目中出现的这类词句,不仅能提升我们自身的翻译能力,积累更多的翻译经验,更能加深对两国当前文化的理解。掌握了更好的翻译技巧之后,翻译出来的成果在两国电视节目领域的桥梁作用也将不容小觑。本文以近几年中韩两国的综艺节目中出现的新造词和流行语为对象,通过收集、整理、分析、研究相关资料,以及实战翻译的经验,概括新造词的特点、规律,较为系统地阐述如何正确地翻译新造词和流行语。

 

《哈姆雷特》隐喻辞格的认知识解及其汉译

广西民族大学 黄兴运

[摘要]本文从认知视角分析了《哈姆雷特》隐喻辞格的成因理据及其翻译。研究发现,基于体验,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里创造性地运用天地情感等隐喻修辞并将其贯穿整个剧本,成为其人物塑造、情节发展和主题突出的有力工具。在汉译里,由于受体验认知影响,田汉和卞之琳除了直译外,还借助释译、换译等方法来处理这些隐喻;相比之下,卞之琳文学作品式的诗体翻译比田汉油画式的散文体翻译更好地保留了原剧的意境与语言风貌。

 

《水浒传》绰号的英译对比研究

广西大学 王晓平

[摘要]水浒传中作者创造了108个性格迥异的英雄好汉,并根据他们的外貌和身体特征、性格、嗜好以及他们的经历等创造了他们的绰号。绰号是水浒传的一大语言特征,有重大的文学意义。它突出了每个英雄好汉的性格特征,赋予了水浒传里每个人物以生命,使读者更深入的了解里面的人物。虽然中国与西方国家都有关于绰号的文化,但是由于他们各自的国家发展历程不同造成的文化差异,他们有着各自的风格。现在比较流行的水浒传英文译本分别是赛珍珠的All Man Are Brothers以及沙皮罗的Outlaws of the Marsh. 通过两个版本的对比学习,我们能对翻译的归化和异化有一个更好的了解,并使我们的翻译技能得到提高。

 

翻译美学论视角下《边城》三个英译文本的比较研究

桂林理工大学 曹杰

[摘要]《边城》作为中国著名作家沈从文的扛鼎之作,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深厚的风俗底蕴,从上个世纪30年代起,引起了海内外学者研究沈从文及其中篇小说《边城》的热潮。本文从翻译美学论的角度,以金隄和白英的合译本、杨宪益和戴乃迭的合译本以及金介甫的译本为分析对象,拟在研究三个翻译版本中翻译文本中所展现的审美体验的一般规律。旨在为以往的研究视角注入新鲜的想法,丰富翻译活动的内容。

 

从抽象与具体看翻译技巧教学

桂林理工大学 刘莉媛

[摘要]英汉对比是翻译的基础。抽象具体是英汉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通过对抽象与具体表达法的对比分析,探讨翻译技巧教学法,以期为翻译教学和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滁州西涧》英译的认知风格比较研究

广西民族大学 韦进文

[摘要]随着西方翻译理论和思想的引入,当代翻译批评和研究越来越关注译者的主体性,认知语言学为我们透过译文表面深入把握译者的认知机制和认知规律,了解译者的认知风格提供了很好的视角。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分析《滁州西涧》的不同译文背后译者的识解和认知风格,希望能为诗歌翻译批评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

 

 

语言学研究

 

桂林热门旅游景点的英语反馈语篇态度资源分析

桂林理工大学 周慧

[摘要]旅游反馈语篇具有一定的评价特征与人际构建功能。本文以桂林市热门旅游景点的英语反馈语篇为研究对象,以马丁的评价理论为理论基础,借助UAM Corpus Tool 3软件,对随机抽取的32篇桂林市热门旅游景点的英语反馈中态度资源的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探究了旅游反馈语篇中态度资源的分布特点,揭示了旅游反馈的人际功能构建。

 

语用学角度下2015年网络流行语分析

桂林理工大学 牛美书

[摘要]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词汇现象,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流行语,而不同的流行语则作为社会一根敏感的神经,反映出社会的变化。网络流行语不仅丰富了语言,而且让人类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本文主要在语用学原则基础上,尝试研究网络流行语是否能够遵循传统的语用学原则,分析哪些流行语遵循传统的语用学原则,哪些又违背了这些原则。通过分析流行语使人们对待最新网络流行语有更好的理解,即我们要合理恰当的使用,不能排斥也不能在交流的过程中完全使用这些网络流行语。

 

言语适应理论视角下综艺节目话语分析——以《奔跑吧兄弟》为例

桂林理工大学 张倩倩

[摘要]言语适应理论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由Giles等人提出,最初作为一种社会心理学理论模式,现被广泛应用于社会语言学研究的课题之中。以综艺节目《奔跑吧兄弟》为语料,对该理论核心交际策略言语趋同与言语趋异进行研究,并对其主观性、动态性以及非对称性等特征进行分析。言语趋同有利于交际双方达成共识,促使交际的顺利进行。言语趋异则用来凸显个体个性特征,有时还能造成特殊的幽默反差效果。

 

杨译《红楼梦》中儒释道翻译的概念整合机制解读

广西大学 胡杨

[摘要]概念整合不仅为剖析儒释道翻译中译文建构的认知机制提供了新思路,还为译文文本掩藏的译者认知取向指明了方向。结合儒释道翻译的概念整合,辅以杨译《红楼梦》为个案语料,文章从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儒家文化三个角度解析翻译过程中的译文生成路径及译者的思维加工过程。研究发现:1)杨译儒释道文化过程中分别应用了具象化、整合、凸显等认知方式;2)译文文本在认知上倾向源语文化,保留了大部分宗教文化内涵,助力了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播。

 

从语言学的角度探索商务英语专业术语构词法以银行英语专业术语为例

广西师范大学 李婷

[摘要]随着各国之前商务与贸易往来日渐频繁,翻译因此变得尤为重要。商务英语作为特殊用途英语,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实用性,其特有的专业术语值得探讨。本论文从语言学角度出发,以银行英语为例,通过探索中英文构词特点,总结出其的特有的术语构词法及翻译规律,以供参考。

 

中英作者学术语篇引言主位推进模式对比研究

广西师范大学 张晓琳

[摘要]主位推进模式不仅是语篇分析的重要方法,也是提高学术语篇引言逻辑及质量的有效手段。基于韩礼德的主位理论,对汉语母语和英语本族语作者英文学术语篇引言的对比研究发现,中英作者学术语篇引言中均常用简单无标记主位,集中型、延续型和平行型主位推进模式,但由于汉语负迁移的影响,与英语本族语作者相比,母语为汉语的作者使用标记主位、交叉型及派生型主位推进模式比例更高。

 

习近平主席和奥巴马总统就职演说中概念隐喻的对比分析

广西师范大学 何苗

[摘要]本文以概念隐喻为基础,通过批评隐喻分析方法对比分析中国领导人习近平主席和美国领导人奥巴马总统的就职演说中的隐喻,再对比分析这两个政治语篇概念隐喻的异同点,试图通过挖掘造成这些异同点的原因,并从历史、国家性质、宗教、政见主张等方面来揭示中美两国不同的思考方式。

 

从认知视角看《雷雨》中的指令类言语行为转喻

广西师范大学 常君茹

[摘要]本文主要应用PantherThornburg的言语行为转喻理论以及相关语用参数来分析《雷雨》中主要人物的指令类言语行为,包括他们所使用的指令类言语行为结构,在指令类言语行为的次分类中,言语行为脚本的各阶段的分布情况以及一些语用参数如权力距离、损/益关系、自由选择度和愿望的强烈程度对人物脚本成分选择的影响。我们发现,言语行为场景结构中,行为脚本的核心段在指令类言语行为中最为常见,其次是前段;受性格及其他社会因素(社会地位)的影响,剧中各人物在行为脚本成分的选择上会出现差异;不同的脚本成分在指令类言语行为各分类中的分布是不同的。前段+核心段和前段多用于请求,而命令多由核心段完成。

 

从原型范畴理论视角分析Holliday 提出的小文化研究模式的合理性

广西师范大学 杨静

[摘要]本文从认知语义学的原型范畴理论的角度解释Adrian Holliday在《小文化》一文中提出的大文化研究模式的局限性和小文化研究模式的合理性,旨在为跨文化交际领域的研究者提供更完善的理论和研究方法,说明了用小文化的研究模式进行跨文化交际研究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认知失误,从而引导交际双方以一种客观,开放的态度参与交际活动。

 

论《菊花》中空间的背景、对峙与突围

广西师范大学 赵欣

[摘要]美国著名小说家约翰·斯坦贝克的经典作品《菊花》自发表以来,以其凝练的语言艺术、精妙的叙事技巧和对女性自我价值耐人寻味的思索获得学术界的不断好评。本文以空间的建构为视角,以情节的发展为依托,分析《菊花》中空间的奠定、对峙与突围。通过对三种不同空间的分析,说明女性在男权社会里所遭遇的无形束缚,揭示男权社会中女性卑微的地位以及艰难的生存困境。

 

灵异类美剧《东区女巫》中的异域风情及语言特色

广西科技大学 李艳飞

[摘要]灵异类美剧《东区女巫》以其鲜明的语言特色和独特的叙事风格对世界进行阐释。文章从东西方之间所凸显出的异域风情、古色古香的语言及迥异的叙事风格、玄奥神秘的场景预设等三个方面入手,再现该剧的影视风格和语言特色,阐释全球语境视角下灵异类美剧的影视美学特点。

 

"Just Because X Doesn' t Mean Y"构式的语义建构

广西民族大学 胡晋阳

[摘要]“Just Because X Doesn’t Mean Y”构式(简称JBX-DMY)的研究一直未能解决多义性的问题,本文认为该构式的多义性源于识解。本文将识解操作视为认知基础,通过COCA语料分析,归纳该构式的识解方式,分析影响识解的情态和时体特征,探讨认知机制的作用,从多个维度解析该构式多义性的成因。研究发现,识解在该构式的语义建构中起到重要作用,主要体现为(1)整体识解与交替识解方式导致语义不确定性; (2)时和情态的不同特征体现该构式语义的情境化,体特征的多样化意味着该构式可指示持续性与非持续性事件; (3)隐喻和转喻是该构式多义性形成的幕后认知理据,体现为概念多义性。

 

 

文学文化研究

 

从文化角度看中美两种自治制度——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美国印第安保留区制度

桂林理工大学 李硕

[摘要]在世界范围内,许多国家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实行区域或族别的自我管理而采用自治。而各个国家选择的自治模式多是与其文化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本文将从文化角度对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美国印第安保留区制度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它们在多个方面的不同,探究这些不同背后的文化因素,具体阐释文化对两种制度的形成及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马克·吐温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幽默与讽刺分析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耿慧

[摘要]马克·吐温是美国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家和幽默大师之一。《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被公认为是马克·吐温的最好的书并且也是一部优秀的美国小说,此书显示了马克·吐温重大的艺术成就。本文通过深入地探讨马克·吐温的丰富生活经历对他的写作风格的影响,他的幽默的来源和目的,详细地研究《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幽默和讽刺。通过本文,我们可以发现,马克·吐温的丰富经历影响他的写作风格。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马克·吐温采用美国方言营造幽默的气氛; 但他的幽默不仅仅是为了逗乐,同时也讽刺当时的奴役制度,冷酷无情的社会,皇室成员和表达自己的民主思想。

 

英汉颜色词的对比

广西大学 刘浩霞

[摘要]本文对英汉中的颜色词进行了分析。英汉之间的颜色是有不同意义的。 我们不仅需要了解每个颜色词的本身意义,还应该对这些颜色词进行深层意义的理解。有些颜色词甚至有自己的崇尚与禁忌。因为不同的国家颜色词有不同的意义。这种不同文化之间的颜色意义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国家文化以及历史背景所造成,还由于审美观的不同。这是社会发展,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首先我们简要介绍了选择这个题材的原因。然后第二部分我们介绍了英汉颜色词的基本意义,基本特性及词义特征。第三部分概述了颜色词的概念意义和联想意义。第四部分集体讨论了颜色词的指称意义与语用意义的不一致问题。第五部分中对英汉颜色词在心理、行为、历史背景及习惯等方面的影响下的不同用法进行分析,并列举了一些英汉颜色词错位的例子。

 

从伦理学的功利论解读《推销员之死》中威利的悲剧人生

广西师范大学 罗英旭

[摘要]阿瑟米勒是美国20世纪杰出的剧作家。《推销员之死》是他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本文将从伦理学的功利论角度出发,从男主人公威利的父子关系、夫妻关系以及其和老板之间的关系三个方面,对威利的悲剧人生进行解读,揭示了功利主义在悲剧中的作用。

 

《简·爱》中女性文化的解读

广西师范大学 王丽

[摘要]夏洛蒂·勃朗特笔下的简·爱,是一个自幼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小孤儿。但她可怜的身世并没有泯灭她做人的本性。她命运多舛却绝不向生活低头;她物质贫穷但却勇于追求经济上的独立;她个子矮小但精神世界却极其富有;她出身卑微但却从不看低自己;她是追求独立、平等、反抗的女性主义的先驱;她是为了争取幸福和美好的爱情,而不屈不挠奋斗的典型女性形象;她是自尊自爱并有着独特女性人格魅力的旗帜。——这就是简·爱,一个真实的简·爱,正如其名,简单地珍爱自己;简单地热爱生活;简单地追求真爱,不附带任何条件。

 

堕落与迷失,仰屋窃叹的黑天使——《好人恐怖分子》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广西师范大学 卢韵

[摘要]生态女性主义旨在解构逻各斯中心主义,唤醒人们的生态整体意识和男女平等意识,以构建一个男性与女性、人类与自然平等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社会。莱辛在致力于解构男权社会价值二元论的同时还极力避免极端女性主义,而《好人恐怖分子》是其生态女性主义观念的体现作品之一。女主人公爱丽丝的精神扭曲分裂和堕落与父权制的精神压迫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惟有她热爱的自然能让她找回迷失的自我。从中我们还可看出,男权社会对女性的精神迫害更大,价值二元论侵害了女性的自我主体思想。爱丽丝心甘情愿甚至向往成为家里的天使,证明了她在男性的权威价值观中失去了完整的主体意识。要解构这种二元对立也必须从思想上着手,重构女性主体身份意识。

 

论流散作家林玉玲文化身份及文学作品的属性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张燕

[摘要]本文以从马来西亚移民到美国的华裔流散作家林玉玲(Shirley Geok-lin Lim)的文化身份及其文学作品属性的探讨为具体案例,阐述由于全球化的影响所产生的流散作家的文化身份及文学作品的属性问题的复杂性。林玉玲身份认同上形成的分裂---华裔马来西亚人和亚裔美国人,决定了她的文化身份和其文学作品的属性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的。它们不仅是历史存有的,也是后来逐渐形成的。

 

从深层生态学角度解读雪莱的自然抒情诗歌

广西师范学院 李红娟

[摘要]自然生态环境的严重失调,环境污染口益加剧,生态危机逐渐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而所谓生态危机,在哲学视角中实质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即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本文以阿伦·奈斯的深层生态学理论为阐释框架,以十九世纪英国杰出浪漫主义诗人珀西·比希·雪莱的自然抒情诗歌为研究对象,聚焦其自然抒情诗中人和自然关系的书写,分析深层生态学的表层结构及深层结构与雪莱自然抒情诗歌的嵌合之处,揭示雪莱通过其自然抒情诗歌呼吁人们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尊重自然并认识到其真正的价值,并对所栖居的自然界担负起道德的责任的命题。

 

对外传播的

广西科技大学 李达

[摘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优秀作品,无论是古老的,还是现代的,只要是对世界文明有用的,任何一个国家都会用对外进行宣传。当然,中国也不例外。对外传播过程中,无论传播物质层面的,还是精神层面的我们都会对传播者的行为进行分析:传播者对外传播的内容是不是会给国家提升国际地位呢?传播者对外传播会带来什么好处呢?这些问题都值得研究,尤其是当代中国正积极参与全球化,更需要把中国的文化传播出去,让外国友人更好的了解中国,认识中国。因此,对外传播的分析就显得格外重要。

 

论岛崎藤村《破戒》中的自然景物描写

广西大学 周成梅

[摘要]岛崎藤村是日本著名的诗人,著有《若叶集》等多部诗集。在小诸担任义塾教师期间,写出《千曲川素描》等随笔集,之后开始向小说家转变。《破戒》是藤村所写的首部长篇小说,被夏目漱石誉为明治时期第一部真正的小说,并自此奠定了其自然主义小说家的地位。小说讲述了主人公濑川丑松因为其部落民的身份而遭遇的坎坷经历及内心苦斗。关于这部小说的研究,集中在此作品是批判黑暗现实的社会小说还是剖析自己的告白小说这一争议上,还有以东荣藏和川端俊英为代表的学者通过这部作品讨论部落问题。此外还有各个角度的解读。但从自然描写的角度对这部作品进行解读的还很少。笔者围绕《破戒》中的自然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进行了细致分析,认为自然景物的描写,如反复提到的月光、千曲川、柳树、山脉等自然景物,起到了折射人物心境、预告人物命运、反衬人物境遇、象征意义等多重作用,极大丰富了小说内容,深化小说主题,推进了小说情节的发展。

 

从中西方洪水神话看中西方价值观差异

桂林理工大学 武保勤

[摘要]洪水神话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共同的神话主题。作为人类社会童年时期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了早期人类对自然现象的理解。同样是洪水神话,在细节上中西方存在很多差别。文章以中西方洪水神话的相似之处为基点,从文化价值观视角的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中西方洪水神话的不同之处,以此管窥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进而实现中西之间更好的交流。

 

从称谓语的对比看中西方面子观差异

桂林理工大学 王露

[摘要]称谓语作为生活交际中的不可缺少的语言手段,不同场合不同语境下的称谓语使用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能够反映出不同的社会地位或亲疏关系。文章将通过中西方称谓语的不同,分析出中西方称谓语中体现的面子观差异,希望通过此文能够让语言学习者能够更深入了解中西方不同的面子观,从而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不必要的文化冲突。

 

基于CNKI论文库的中西家庭生活对比研究综述

桂林理工大学 李燕

[摘要]本文基于CNKI论文库论文信息,对国内近三十年来的中西家庭生活对比研究相关论文进行综述。通过一定的数据整理,归纳当前研究成果,总结现存研究问题,展望未来中西家庭生活对比研究方向。

 

跨文化视阈下的中美文化冲突——以《喜福会》为例

桂林理工大学 汪惠彦

[摘要]基于跨文化交际学相关理论,以《喜福会》中几对母女的冲突为研究视角,文章从语言、家庭观、和宗教观三个层面来分析中美之间的文化冲突,旨在让读者更好理解原著。同时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让人们能够正确对待文化冲突,并尊重不同的文化。

 

吸血鬼和狼人互动背后的后殖民主义解读——以影片《暮光之城》为例

桂林理工大学 张静

[摘要]近年来,关于吸血鬼题材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作为一部举世闻名的小说,由《暮光之城》改编成的同名电影毫无疑问以其独特的魅力席卷了全球,并带来了一股娱乐风暴。随着《暮光之城》的大热, 影片中吸血鬼和狼人对抗背后所折射出来的种族歧视现象也得以显现。本文从后殖民主义的角度出发,对影片《暮光之城》中吸血鬼和狼人之间的互动进行了解读。通过进一步的解读,不难发现两者互动映射出的更像是历史上白人吸血鬼与印第安狼人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同时,狼人和吸血鬼互动法则背后隐藏着的西方人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心理也在两者的对抗中清晰可见。

 

从电影《北京人在纽约》中西员工工作餐的不同看中西文化差异

桂林理工大学 赵志文

[摘要]电影《北京人在纽约》讲述了一批北京人在纽约为了生存而打拼的奋斗故事。该文从中西老板阿春和大卫两人厂内工人吃工作餐的不同方式来看中西文化的差异。中国人向来注重饮食,并有民以食为天的谚语。饮食也被中国人赋予很深的文化含义和社会内涵,而在西方,饮食往往被认为是一种生存手段。

 

 

教学研究

 

本科翻译专业英语经典原著深阅读实践模式探讨

广西大学 袁卓喜

[摘要]在英语类专业学生普遍存在英语原著阅读量严重不足的背景下,本文作者在翻译本科专业的阅读课程教学中实施英语经典原著深阅读计划这一拓展阅读教学活动,尝试探索一个能推动学生持续、深度阅读英文原著的教学配套模式。该模式通过鼓励深度阅读英语经典原著,并结合撰写读书报告的方式来增加学生外语输入量和语言产出的训练,以提高学生跨文化理解能力、外语运用能力以及人文素质,为培养符合全人教育理念的翻译人才打下坚实的语言和知识基础。

 

评注式笔译教学模式研究——以关注翻译过程为切入点

广西大学 薛金凤

[摘要]在翻译职业化的新常态下,以结果(译文)为取向的翻译教学忽略学生在翻译过程当中发挥的能动性,不利于提高学生解决翻译实践问题的能力,已经不能满足目前的翻译教学需求。本文以关注翻译为切入点对评注式翻译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和探索。评注式翻译指译者在分析和传递原文讯息的同时或之后,以书面或口头形式提供自己解决翻译中重要问题的方法与过程,并就这些方法与过程以及其他相关的理论与实际问题进行讨论。评注式翻译教学是一种以过程为取向的翻译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关注翻译过程本身,使其在翻译过程中深化翻译原理,获得并应用翻译方法和技巧,最终培养和提高翻译能力,是一种有效的翻译教学新模式。

 

学生视角下高中英语作业现状调查研究——以桂林地区为例

广西师范大学 黎晓妮

[摘要]英语作业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对课堂教学起到补充、延续、扩展、提升的作用,作业也是推进英语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现阶段高中英语质量如何,是否符合学生的喜好和需求将直接影响英语作业在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动机信念以及自我调节能力的效果。本文试对桂林地区示范性高中英语作业的现状进行调查,通过与学生喜欢对比分析英语作业现状与学生喜好、需求之间的差距,了解现有英语作业的整体效果。

 

珠江--西江经济带下广西师范大学MTI物流经贸方向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

广西师范大学 李亚峰

[摘要]互联网技术发展背景下,对于MTI研究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珠江西江经济带的发展无商贸国际物流发展提供了更大的机遇,涉外物流翻译人员的翻译综合素质也重新引起了相关研究的重视。广西师范大学MTI专业研究生在立足桂林,服务东盟,在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在互联网和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的背景下对广西师范大学MTI物流经贸专业目前的课程教学进行分析,同时结合学生的就业特点,在一线教师的指导下对学生就业形势特点进行分析,从而对MTI物流经贸学生就业能力培养途径进行探讨,实现师生结合探索的新途径,提升广西师范大学MTI物流经贸专业研究生的就业综合素质。

 

MTI笔译方向研究生的口译常见问题及其对策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李月,刘阿

[摘要]在大数据环境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跨国合作与交流日益频繁,在经济与贸易、科技与文化交流等不同领域,对口译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由于口译人才的巨大缺口,提高MTI笔译方向研究生的口译能力已成为不置可否的一个重要议题。本文从MTI笔译方向研究生的口译能力现状入手,结合当前经贸与科技和文化等领域对口译人才的需求,针对MTI笔译方向研究生在口译中经常出现的一些问题,探讨其口译能力培养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MTI,口译能力;培养;问题;对策

 

非目标语环境下的成人日语语音习得三阶段假说及实证检验研究

广西大学 黄成湘

[摘要]关于第二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的争论一直持续不断,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和考察,虽然还没有得出一致的看法,但也从不同的视角为我们提供了了解这一问题的素材。本文借助这些先行研究的成果,对我国目前的大学日语学习者的语音习得进行了一番思考,发现:无论是第二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还是后来修正了的敏感期假说,都不能很好地套用到我国现阶段大学日语学习者的身上。原因有三,一是第二语言习得关键期和敏感期假说提出的前提是在目标语环境下的第二语言习得,而我国的大学日语学习者所处的学习环境是汉语环境下的非目标语言环境。其二,我国高校的日语学习者大部分都是从进入大学才开始学习日语,他们最先接触的第二语言其实是英语,且在大一、大二阶段还要同时学习英语,日语甚至可以算是第三语言。第三,进入大学的平均年龄在18岁左右,亦即大学日语学习者开始日语学习的年龄是在成人以后进行的。而成人第二语言习得与儿童相比,会存在很多困难。比如第二语言水平很难达到甚至是接近母语水平,特别是二语语音。但也有研究证明少数成功学习者的二语语音也能够达到或是接近母语水平的。

事实上,成人日语学习者中确实有语音习得效果好的也有效果差的,有经过努力发音改善很多的,也有无论如何努力都没太大效果的。那么,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帮助成人日语学习者较大幅度地提高二语语音水平?在什么情况下成人日语学习者的二语语音水平难以提高?换言之,在哪个阶段对其语音习得过程进行适当干预是有效的,在哪个阶段这种干预是无效的?针对这个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假说:成人日语语音习得存在三个阶段:敏感期、稳定期、石化期。处于敏感期时,学习者语音的可塑性比较强,很容易受外界干预的影响,往被干预方向发展。处于稳定期时,学习者的语音基本成形,不容易受外界干预的影响,但还存在改变的可能性。处于石化期时,学习者的语音已经完全定型,不会受到外界干预的影响,不会发生任何改变。

如果以上假说成立,那么,对于成人日语学习者来说,他们的语音习得敏感期具体是什么时间段?稳定期出现在什么时候?石化期出现在什么时候?本文将通过对不同学习阶段的日语学习者的语音习得状况进行跟踪考察,对其语音习得进行适当干预,来探讨(1)是否存在这三个阶段,(2)如果存在又分别是在什么时候,(3)亦或这些习得阶段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