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广西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邀请了河南大学刘泽权和牛保义两位教授为师生举办了四场学术讲座,反响良好。
刘泽权教授讲座
刘泽权是河南大学“黄河学者”特聘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翻译研究博士,兼任国家社科基金通讯评审评委、国家留学基金项目评委;长期从事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批判性话语分析、功能语言学等教学与科研活动;先后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两项(“《红楼梦》中、英文语料库的创建及应用研究”(2005-2008)、 “《红楼梦》汉英文化大辞典编撰研究” (2010-2015))、在研重点项目一项(“两岸三地百年女性文学翻译史论” (2015-)),在Meta (SSCI、A&HCI 检索)、《中国语言学报》(SSCI、A&HCI 检索)和《中国翻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当代语言学》等国际、国内专业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
11月3日晚上,风尘仆仆的刘泽权教授刚下飞机,就即刻赶到广西民族大学国教楼701,为外国语学院师生献上一场题为《基于语境的<红楼梦>报道动词翻译显化研究——以王熙凤的话语为例》的讲座。讲座由外国语学院刘雪芹副院长主持,我院教师、博士生、硕士生及本科生参加了讲座,场内座无虚席。报告以《红楼梦》前56回及其四个英语译本(杨宪益译本、霍克斯译本、乔利译本和邦索尔译本)为语料,通过对王熙凤对长辈、对平辈、对晚辈三个不同阶层人物交际的话语方式(报道动词)的检索分析,探讨了报道动词“说”、“道”、“笑道”等在塑造王熙凤人物形象与其话语内容及交际对象关系方面的使用特色,考察不同译者理解与翻译王熙凤的话语方式、再现王熙凤人物形象方面的处理方式、显/隐程度、异同和得失。研究显示,话语内容及话语对象之间的关系不仅影响作者对话语方式的选择,而且影响译者们对报道动词的翻译选择,翻译结果呈现不同程度的显化趋势。他特别强调,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应结合上下文语境和社会文化语境,才能做出恰当的判断。刘泽权教授慷慨地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对《红楼梦》原著及不同译本的历时、共时研究,让在座师生受益匪浅。在随后的交流提问环节,刘泽权教授一一解答了师生的疑问,现场气氛活跃。刘教授幽默风趣的语言,使大家更深入地了解了《红楼梦》,也学习了他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11月4日下午,刘教授在国教楼1401会议室为外国语学院硕士生导师分享了个人指导研究生的经验。刘泽权教授从2004年至2014年在原工作单位一共指导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10届,近60人。其中,录取到国内外高校攻读博士学位的有9人,在高校任职的32人,已主持完成省部级课题的有5人次,在《中国翻译》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文章50余篇,可谓成效显著。刘教授介绍了他十年来以实验室为平台、以团队为传帮带、以项目研究为抓手、以小型论文为突破,培养出具有较高的人品素质、较强的社会能力、基础的专业知识与一定的研究经验的外语教学、科研和外事人员的经验和做法。外国语学院院长覃修桂教授表示,从刘教授的讲座中学到了许多可以借鉴的做法,尤其是建立学生档案、以老带新等等。其他硕士生导师也都纷纷表示受益匪浅,今后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会一一践行。
牛保义教授讲座
牛保义为河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省社科创新团队(认知语言学)首席专家,国家级精品课程《高级英语》负责人,国际认知语言学会会员,中国英汉比较与翻译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语用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市特聘教授,重庆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曲阜师范大学等12所院校的兼职/客座教授,《外国语》、《现代外语》匿名审稿人。牛保义教授主持国家社科规划项目4项、参加国家重大招标项目1项(子项目负责人)、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1项,先后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等出版学术专著、教材15部。
11月10日、11日,牛保义教授在广西民族大学国教楼1401为广西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师生接连作了两场学术讲座。讲座由外国语学院院长覃修桂教授主持,外国语学院语言学方向的老师及研究生、语言学爱好者参加了讲座。
11月10日下午,牛保义教授的第一场讲座题为《基于Langacker语法配价关系理论的“依存度”研究》。牛教授向大家介绍了认知语法的配价关系研究,该研究从认知视角将一个语法构式的配价关系,描写为自主成分(名词性成分)和依存成分(动词、介词、形容词等)的联结,并据此建立了典型配价关系模型。牛保义教授称之为自主/依存联结模型。这一模型深刻揭示了一个语法构式配价关系成分之间联结的认知机制和机理。但是,就同一个依存成分而言,哪些自主成分可以与之联结,哪些不能与之联结,就目前的文献来看,认知语法研究似乎没有做出解释和说明。牛保义教授将这一模型用于分析汉语的把字句、兼语句、工具主语句等,总结了凸显选择限制、阐释原则和对应原则,进而建立了新的自主/依存联结分析模型,大大提高了认知语法典型配价关系模型的解释力和可操作性。讲座上,牛教授谈到如何引进“依存度”这一概念,对语法构式中依存成分同与之相联结的自主成分之间的关系做出理论性的探讨,并认为这一课题的深入研究,将会对认知语法理论的发展和英汉语述宾结构的组构等问题的探讨做出一定的贡献。
11月11日下午,牛保义教授的第二场讲座为《VP 以前、VP以后是一种转喻》。讲座中,牛教授在认知语言学理论指导下,对“VP以前”和“VP以后”的语义概念化的认知机制作出了比较深入的探讨。牛教授认为,“以前”、“以后”作为一种时序标记,其认知功能是对VP事件的时间化。VP充当“VP以前”、“VP以后”语义概念化的界点。“ VP以前”、“VP以后”的语义概念化是以“以前”、“以后”为标记,VP为界点,认知机制为转喻。具体表现为:“VP以前”是用VP事件的开始转指VP事件发生的时间,“VP以后”是用VP事件的结束或实现转指VP事件发生的时间。
牛保义教授的两场讲座好比语言学研究的盛筵,给语言学研究方向的师生很大启发,师生们表示,除了收获学术成果,牛教授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精神也让他们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