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译界新闻

2024中国翻译协会年会“国家口译事业的时代使命与发展路径”分论坛举办

作者:中国翻译协会   发布时间:2024-04-03 19:17:00

 

【以下文章转自中国翻译协会公众号。】

 

  3月31日,在2024中国翻译协会年会期间,由中国翻译协会口译委员会主办的“国家口译事业的时代使命与发展路径”分论坛在湖南长沙顺利举办。

 

会议现场

 

  中国外文局翻译院副院长,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口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邢玉堂出席论坛并致辞,北京语言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名誉院长刘和平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执行院长李正仁教授分别作主旨发言,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副院长姚斌教授、澳门大学人文学院助理院长李丽青副教授、北京思必锐翻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许立群先生、四川外国语大学翻译学院院长助理李希希副教授、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外文系郑文博副教授、外交学院英语系副主任徐然副教授作专题发言。中国翻译协会口译委员会副秘书长、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王吟颖副教授主持论坛。

 

邢玉堂致辞

 

  邢玉堂表示,口译工作者的知识学习、技术运用、沟通能力等都呈现出有别于其他语言服务人员的特殊性,远程技术和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不可避免地对口译工作模式和口译人才培养重点和方向产生一定影响。在此背景下,口译委员会举办此次论坛,旨在就当前大家共同关注的口译领域前沿话题交流研讨,就国际传播、专门领域、技术应用等主题交换看法,从战略高度谋划和推动我国口译事业发展,助力解决高端中译外人才尤其是关键语种人才短缺的问题,加强国家口译人才队伍建设。

 

刘和平作主旨发言

 

  在主旨发言环节,刘和平教授从人工智能技术对译员的替代性出发,强调培养高端口译人才的紧迫性,要用精英化教育真正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同时,培养单位应全面理解口译能力和口译质量评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能惧怕技术,更不能对技术置之不理,要拥抱技术,与时俱进。

 

李正仁作主旨发言

 

  李正仁教授以口译中的误译在语料库中的重复和加强为例,在肯定翻译技术发展和成就的同时,提出要正视技术使用中的适用性、保密性和法律问题。他援引联合国大会通过的A/78/L.49号决议,呼吁要让翻译技术更安全、可靠、值得信赖。

 

姚斌作专题发言

 

  在专题发言环节,姚斌教授围绕“以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口译教学法”主题,基于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分享了案例教学法和模拟情境教学法在高端口译人才培养方面的实际应用与良好效果。

 

李丽青作专题发言

 

  李丽青副教授围绕“口译在澳门的发展:实践、培训与科研”,讲述了口译在澳门的发展,更特别介绍了澳门大学建立的多语言、多模态脑功能图谱,在澳门特有的多语环境,通过使用前沿技术如功能核磁、眼动追踪和语料库,找出人脑在进行高阶语言加工(包括同传、交传)时的共性和特性,寻求制定更个性化、更有效的口译培训。

 

许立群作专题发言

 

  许立群总经理以“存身于商,立身于责”为主题,结合企业口译业务的服务经验,从外交政治和法律两个领域分享了市场需求。他也从经营的角度分析翻译企业是如何通过服务为口译赋能,并表示期待未来与更多的业界精英一起践行译界责任,共同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徐然作专题发言

 

  徐然副教授以“高端外交外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主题,分享了外交翻译专训班的建设情况。她介绍了该实验班外交外事特色鲜明的“两区四块”课程体系,以及外交学院在教学端、实践端和推广端落实人才培养的具体举措,以及在高校和用人单位合作培养高级翻译人才方面的有益探索。

 

李希希作专题发言

 

  李希希副教授以“职业化口译人才培养:市场需求与能力特征”为主题,介绍了成渝双城经济圈口译行业需求特点,并分享了四川外国语大学在对接语言服务行业需求,培养专门领域口译人才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郑文博作专题发言

 

  郑文博副教授的发言主题为“翻译人才培养与人文通识教育”,她从清华大学“通识为本,通专融合”的育人传统讲起,介绍了清华大学口译课程和人文通识课程“历史中的翻译”的定位、特色和建设过程,分享了清华大学在翻译人才培养和翻译通识教育方面的创新做法与经验,并就翻译课程体系建设分享了思考与建议。

 

王吟颖主持论坛

 

  本次论坛的发言嘉宾来自高校、国际组织、企业等不同单位,他们分别从学术、行业、产业等不同角度发言,涉及口译人才培养的本硕博全过程,涵盖英语和其他战略语种,突出口译市场的地域差异和地方特色。论坛为口译的政产学研用融合发展搭建了交流平台,有助于探讨我国口译事业的未来发展,推进学科建设、教育进步、行业繁荣,让口译界更好地承担起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