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全国应用翻译研讨会召开
作者:袁丽梅、张开植、喻旭东 发布时间:2021-11-25 15:43:04
11月19日-21日,“第九届全国应用翻译研讨会”在线上举行。本届研讨会由中国翻译协会与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主办,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和《上海翻译》编辑部策划、承办,《中国翻译》编辑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等协办。来自全国的近300位学者、教师和学生参加了会议,共享学术盛宴,反响非常热烈。
会议开幕式由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尚新教授主持,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龚思怡教授、中国翻译协会副秘书长、《中国翻译》编辑部杨平主编、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理事长何刚强教授、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会会长彭青龙教授分别致辞。龚思怡副校长在致辞中指出,翻译,特别是翻译人才,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当中沟通中国与世界的重要桥梁,翻译是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和讲好中国故事这两个国家战略的重要力量。
杨平主编赞赏全国应用翻译研讨会的创立和发展,为广大翻译研究学者搭建了互学互鉴、交流切磋的平台,有力促进了我国应用翻译研究的发展。她建议要加强应用翻译研究基础理论的建构、系统深化对各专业领域的应用研究、关注和拓展对翻译工作相关新领域新现象的研究、优化研究方法拓展研究路径不断提升研究水平。何刚强教授在致辞中讲道,这次研讨会是承前启后的一次,我们一方面要全面回顾总结以往的成就;另一方面要规划展望今后的发展,关注新时代应用翻译研究如何走的问题。彭青龙教授认为,培养应用翻译人才,特别是对外传播的翻译人才,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他从政治素养、学科素养、中文素养和科技素养四个方面提出了学术报国、翻译报国的具体要求。
本次大会邀请了12位国内翻译界的知名专家学者做大会主旨报告,他们基于“百年未遇新情势下的应用翻译研究”这一主题,从应用翻译史、应用翻译理论、翻译技术、翻译实践、翻译政策和应用翻译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分享了对应用翻译研究的前沿思考与探索。
在11月20日的主旨发言中,方梦之教授简述了应用翻译史的过往和现况,指出翻译史研究要反映我国经济发展、科学昌盛和社会进步,挖掘经世致用的翻译方面优秀的翻译家和被遮蔽的翻译史料,描写他们的历史功绩和精神职志。许钧教授结合自身的研究经历,提出应用翻译研究需要从微观和中观的文本对比和翻译方法探讨上升到宏观的理论思考与构建,但在进行理论探索的同时,也要关注对翻译实践的介入和导向。
王克非教授的发言关注多语平行语料库的研制,主要讨论了四个问题:创建多语汉外平行语料库的原因、平行语料库建设的主要问题、多语平行语料库面临的议题、多语平行语料库的研究重点。罗选民教授的报告聚焦认知翻译行为研究,强调翻译实践中思维、体验、感官的一体化,指出翻译认知行为研究体现了人文学科的生命灵动,把体验、思维、感官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具有极大的提升作用。
何刚强教授回顾了应用翻译研究的“初心”--直接服务于改革开放对翻译的实践需求,并提出应用翻译研究的“使命维新”应做三方面调整:明确应用翻译研究的定位、适应新时代翻译的“新境界”、构建应用翻译研究协同创新格局。黄忠廉教授则讨论了与应用翻译研究相望的纯翻译学研究问题,对译学学科史逐层发掘、译学元理论系统构建和译学方法论期待完善这三大问题做出了回答,指出了应用翻译研究的迅速发展可以反哺“纯”翻译学研究。
在11月21日的主旨发言中,曾利沙教授从实践出发,探讨了政治话语外译的核心原则范畴体系之建构,将政治话语外译与国际话语体系建构和国家形象紧密联系,提出了“概念内涵、政治意涵、形象塑造”三大核心理念。胡庚申教授对生态翻译学在二十世纪第三个十年的发展做出了回顾,总结了生态翻译学“理论系统”和“实践系统”的双轮驱动,证明了生态翻译学的理论话语体系构建是自主的,贵在原创;生态翻译学的实践方法体系探索是独特的,贵在拓新。有望为国际翻译学界提供一个相对完整的翻译研究中国方案。
文军教授关注翻译政策,主要探讨了翻译政策对翻译活动的影响。研究以《全国总书目》为语料,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翻译政策对翻译著作的出版有显著影响。穆雷教授聚焦应用翻译人才培养,指出我国快速发展的语言服务业和全球新冠疫情对应用翻译人才的需求形成了挑战。认为教育政策方面要关注翻译博士学位的设置、翻译硕士专业的建设和翻译本科教学的改进;翻译人才培养方面则要关注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人才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以及人才与教育评估机制的形成等。
蓝红军教授基于国际译学发展的现状,提出了当下翻译理论研究的三个面向:面向已然且已知的知识世界、面向已然但未知的现象世界、面向未然且未知的可能世界,指出了每个面向的具体问题与路径。胡开宝教授在翻译批评研究与语料库的内涵特征基础之上,探讨了语料库在翻译批评研究中应用的特征、主要领域及其意义。指出语料库在翻译批评中的应用具体包括语料库与翻译文本评价研究、语料库与译者评价研究等领域,认为语料库在翻译批评研究中具有很大的作为空间。
11月20日晚间开展的主编论坛深受参会者的期待和欢迎。来自《中国翻译》《上海翻译》《外语界》《中国外语》《外语电化教学》《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当代外语研究》《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外语与翻译》等外语类重要期刊的11位主编云集一堂, 围绕各家杂志在应用翻译研究方面的论文采用情况和选题特点,以及他们未来在应用翻译研究领域的收稿期望和计划进行了简要明确的介绍,为关注应用翻译研究的广大作者朋友们提供了投稿方面的信息和建议。
除了主旨发言和主编论坛,本次会议还设立了5个分论坛,为其他参会学者和师生提供分享和交流的机会,议题包括“应用翻译理论与翻译批评”、“应用型文本翻译研究”、“技术赋能与翻译教育”、“应用翻译史研究”、“中国文化外译研究”。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南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多所高校的80多位专家学者和师生在不同的论坛中就各自的研究话题分享交流、深入探讨,另有近200名参会者在线观摩学习。
上海交通大学彭青龙教授、同济大学吴赟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任文教授、复旦大学康志峰教授、河南大学刘泽权教授、中国海洋大学任东升教授、扬州大学周领顺教授、福州大学陈小慰教授、四川外国语大学胡安江教授、广东科技学院贾文波教授、江南大学包通法教授、温州商学院杨全红教授、杭州师范大学汪宝荣教授、南京工程学院刘性峰教授、上海大学唐青叶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耿强副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王华树副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韩淑芹副教授以及《中国外语》常少华副主编、《外语电化教学》胡加圣主编、《外语与外语教学》邓耀臣主编、《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梁超群主任、《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陈勇主编、《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周长银主编与《外语与翻译》范武邱主编分别担任大会主旨发言与分论坛主持人。
“第九届全国应用翻译研讨会”在两天的时间里如期完成了主旨发言、分论坛讨论以及主编论坛三个主要环节,并在11月21日中午迎来了大会的闭幕式。《上海翻译》主编傅敬民教授对会议做出了总结。他认为本次会议的发言有四个特点:第一是参会学者的研究背景和年龄层次广泛,第二是研究论题涉及的范围比较宽广,第三是国家意识和服务意识比较强,第四是跨学科的方法运用比较多。但同时这次会议也暴露了一些问题,比如有关翻译批评和翻译质量评估的研究还不太够;来自企业的声音还不够大等。根据大会的讨论和主编论坛的交流,傅敬民教授还对未来的应用翻译研究进行了勾勒,提出了值得关注的三个问题:应用翻译研究的定位、应用翻译研究的范畴、应用翻译理论和实践的融合。在闭幕式中,下一届应用翻译研讨会的承办方代表、四川外国语大学翻译学院院长胡安江教授也进行了发言,他首先对第九届全国应用翻译研讨会的成功举办和圆满落幕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开创并一直躬耕于中国应用翻译研究的译界前辈方梦之先生表示崇高的敬意,对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和《上海翻译》这么多年在推动中国应用翻译研究发展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表示由衷的感谢;其次对上海大学本次承办会议的精心组织和周到安排表示感谢,将在下一次会议中学习本次的严谨风格和成功经验;再次也代表川外翻译学院向大家发出了参加下一次研讨会的邀请。
大会的结尾,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尚新教授致闭幕词。他总结了本次会议的四个特点:名家云集、规模强大、报告精彩、议程流畅,并对中国翻译协会、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和上海大学各级领导的支持,对《中国翻译》编辑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等的协助,各位专家学者以及刊物主编们的精彩分享、主持和点评,所有参会代表带来的高质量论文及对疫情期间会议组织形式的理解与会务组全体成员的精心准备和会场工作人员的辛勤劳动表示感谢。本次研讨会在尚新教授的致谢中圆满落幕,让我们在两年后的第十届全国应用翻译研讨会再相会!
![]() |
![]() |
![]() |
||||
百色学院外国语学院 | 广西财经学院商务外国语学院 | 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 |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 | 广西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 | 广西民族大学东南亚语言文化学院 | 广西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 | 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 南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 广西外国语学院 | 广西医科大学外语学院 | 广西艺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 桂林理工大学外语学院 | 桂林旅游学院外国语学院 | 河池学院外国语学院 | 北部湾大学国际教育与外国语学院 | 梧州学院国际交流学院 | 右江民族医学院国际语言文化教育学院 | 玉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
版权所有:南宁市平方软件新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桂ICP证0100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