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速递 | 《治学有道 育人无痕:翻译学女教授访谈录》上市
作者:浙大译学馆 发布时间:2021-07-30 16:35:39
近日,陶友兰、覃俐俐主编的《治学有道 育人无痕:翻译学女教授访谈录》由文汇出版社正式出版上市。该书是从我国改革开放不同阶段在翻译教学与研究领域里大批成长出来的女专家学者中挑选出有代表性的人物而做成的一部访谈录集。该书访谈了优秀女教授是如何成长的,旨在描述教师真实的成长故事,探究优秀教师的成长规律。
该书以翻译学界优秀女教授的成长为主题,以对话的形式揭示她们的治学育人之道。它与常规意义上的学术编著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以“人”为主体 。教育是以“人”为中心的活动,本书以访谈这一研究形式将翻译教育中的主体??教师和学生??连接在一起,一方面学生通过访谈问题探索教师的成长历程和心灵世界,另一方面教师的分享也促进学生反思翻译教育,带给他们自我成长。(2)平易的故事风格。本书采用访谈的方法摒弃了冰冷的理论话语,从不同角度自然地展现教授们在翻译、研究、教学三方面不断学习和探索的经历,比学术论文更加真实感人。(3)具有情景性。朴实的师生对话,让学者们走下被学子和新手教师仰视的神坛,呈现出在真实具体的生命状态。这有助于读者在阅读中进入她们的人生场景,引起 “共情”,从而激励他们学习和借鉴。
序言:译学群芳谱,杏坛巾帼范
众所周知,中国的改革开放是由一九七八年底举行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的序幕,以深圳等几个经济特区“杀开一条血路”的大胆实践而渐次展开的。四十多年来,古老而多难的中华大地因改革开放而焕发青春,中国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获得巨大的回报,国家发生的变化真可谓是沧海桑田!
改革开放的成功主要靠中国共产党领导层的深谋远略,靠的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靠的是人民群众的无穷创造力,这些都是毫无疑问的。然而只要我们再往具体处思考,就会发现,我国这几十年的蓬勃发展,离不开一件事,这就是翻译。如同陈望道先生早年翻译《共产党宣言》客观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增添了理论武器,我国改革开放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以翻译作为开路先锋的。国门打开后,引进外来资金、技术、金融与外贸的新理念,展开各领域的对外交流活动等,都首先需要翻译的铺路搭桥。
大规模、持续性的翻译活动,不仅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一片翻译热土,而且也催生了与翻译事业相关的翻译研究、翻译人才培养、翻译工具书与翻译教材的编纂与编撰。中国翻译产业的兴盛,翻译院系与专业雨后春笋般的出现,翻译培训机构的层出不穷,各种翻译研讨会与讲习班的彼伏此起,形成了一种罕有的翻译奇观。而在这种奇观背后起着主导或支撑作用的又是我国几代翻译学人接续性的学术研究与教学实践。也正是这种翻译实践与探索的大时势,造就了我国一大批优秀的翻译人材、翻译学者与翻译教师,这其中就包括众多成就卓著的女性。她们可以被称为中国当代翻译奇观中的奇葩,因为在世界任何一个国度的翻译研究领域中,未有过在一个时期内涌现出如此众多的女性专家学者。陶友兰与覃俐俐两位教授合编的《翻译学女教授治学育人之道》一书展现的就是她们中间杰出代表的风采。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诗人、作家、文、史、哲才人代有涌现,可以说是群星灿烂。然而他们几乎都是男性,偶有女性出现于其中,也只如流星一般逝去而鲜有显著印记,虽然这少数的流星有时会被冠以“女才子”、“女校书”、“扫眉才人”、“不栉进士”等雅称,但体现的毕竟是旧时代男女不平等的事实。“妇女能顶半边天”只有在新中国、新社会才能成为现实,而改革开放的大环境更为中国女性,特别是知识女性提供了贡献智慧、展现才华的广阔舞台。
本书是从我国改革开放不同阶段在翻译教学与研究领域里大批成长出来的女专家学者中挑选出有代表性的人物而做成的一部访谈录集。可以说每一个访谈都呈现一段精彩的人物故事,每一段故事又都自具特色,读后足以让人或感动、感奋,或感佩、感叹、或沉思、遐想。书中接受访谈的主人公有的负笈海外,学成归国而投身译学,执教杏坛,有的苦读经年,艰苦备尝而终登讲台,春风化雨;有的几经曲折,多重历练而选择翻译,教书育人;有的嗜书如命,潜心学问而文著等身,名播译苑;有的钟情经典,专注理论而探?发微,启迪后生;有的扬己之长,独攻口译而卓然成才,名冠一方;有的双肩承重,学优兼仕而旦晚勤奋,不负众望;有的热爱教学,心无旁骛而教鞭生辉,青衿倾倒;有的治学严谨,道器并重而琢磨译艺,心手两畅;…… 她们的故事因各自所处的情势、机遇、选择等具体因素的不同而各展异彩,因而也是不可复制的。今天更年轻的学者(无论男女)阅读她们绝对不是要、也不可能完全“拷贝”她们的所作所为,而是应当从她们的精彩故事中获取有价值的启迪,汲取有助于自己成长成才的精神力量。依我之见,这批译学女教授的感召力与风范或可进一步概括为:“献身译学、脚踏实地;咬定青山、一径到底;大胆探索、谦逊处世;激情从教、仁心传道;不忘师恩,承继传统;修身重德、垂范学子;家国情怀,渗透人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读了她们的故事,我们(包括我本人)都当见贤思齐。
阅读本书不仅让我们见到这批女学者们的闪光内心世界,也不时会欣赏到她们脱口而出的金句。其中杨承淑教授的那句话让我特别印象深刻:“选你所爱,爱你所选,才不负此生”,它可以说是道出了本书所有女学者之所以学问精进,事业大成背后的根本原因!她的这句话?含的不仅是人生追求的一种动力,更是一种令人钦羡的情怀!
本书呈现的是对二十位女学者的访谈,其实本书的两位编著者也完全应列入其中,因为她们的学术与教研成就同样是卓而不凡。对陶友兰教授我更加了解多一些。她是复旦大学培养的博士,又曾经与我属一个团队,为创建、发展复旦大学翻译专业而共过事。她的好学敬业与不断追求精进的努力成就了她丰硕的学术和教研成就。更难能可贵的是,她努力承继复旦优良的学风与教风,并把这两风带入课堂,溶解于日常的师生交往交流之中。她策划本书的编撰也很有创意,可谓是一石数鸟:既为我国译学界的杰出女学者作宣传,又为广大语言与翻译专业的学生树起鲜活的做学问、度人生的role models,同时也为当下我国高校极为重视的课程思政提供一种别样的范例。我以为高校课程思政并不是刻意的说教,很大程度上应是润物无声,易于入心入脑的感染或触动。这从本书每一位参与访谈的学生所写的结语中可以得到印证。
陶友兰教授让我为本书写序,给了我一个学习机会。读了这二十篇访谈录与两位编著者的学术与教研简历介绍,使我得到颇多意外的收获。我要向这二十二位女同仁致敬,祝贺她们在献身当代中国翻译教学与研究的事业中取得不凡成就!我也在此衷心祝愿她们在今后的岁月里,学术、教学更上层楼,家庭生活恒久美满幸福!这真是:老夫写序喜敲键,更冀群芳四季春!是为序。
何刚强
2021年1月29日止键于上海寓所补拙斋
前 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联系日益密切,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交锋、交融日趋频繁,我国翻译事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与深入推进,语言服务的地位与作用日益凸显。如何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各语种翻译人才培养和储备,是翻译教育领域必须应对的现实挑战和应有的使命担当。
优质师资是翻译教育的质量保证,是决定翻译专业建设成败的关键。目前翻译教育发展的瓶颈就是如何培养合格的翻译教师。培养路径可以“内外兼修”,翻译教师自身不断学习和修炼,老教师毫无保留地“传、帮、带”,加上不定期的师资培训和课程学习。在此背景下,复旦大学外文学院从2010年起就开设了一门选修课“翻译教学宏观问题研究”,有意识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后来该课程改名为“翻译教学理论与实践”,增加了翻译教学实践部分。几年来,这门课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同学们对教学的热情、引导了他们从教的意向。2020年春天,受疫情影响,这门课改为线上授课,有博士生、科学学位硕士、翻译硕士和访问学者等选修。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育的社会性、心理性和复杂性,我带领他们观看了关于教育主题的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剧情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美国。那时虽然女性地位渐渐受到重视,但在上层社会,女性的成功与否定义为今后的婚姻,她们学习的目的无非是嫁一个好丈夫。卫斯理女子大学艺术史女教师凯瑟琳勇于挑战传统和校规,以青春率直的作风,丰富的知识以及风趣热情的授课风格,赢得了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被女学生称为“蒙娜丽莎”。看完电影以后,同学们反响非常热烈,深受剧中女教师的教育激情、教学风格的感染,同时她们发现教师的成长是教师个人与教学环境、成长经历交互作用的复杂过程。于是我想:身边这样优秀的女老师为数不少,为什么不让同学们直接接触她们、了解她们、学习她们,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翻译教学这个职业以及翻译教师这个身份?
于是我们开始以真实项目为导向的课程活动:访谈优秀女教授是如何成长的,其目的在于描述教师真实的成长故事,探究优秀教师的成长规律。在2020年4月到9月之间,我们的项目走过10个步骤:(1)由于本课程是研究翻译教学的,所以授课教师提供的优秀女翻译教师名单,主要来自翻译教学类论文文献,然后由学生自由选择一位自己仰慕敬佩的老师;(2)授课教师确定访谈维度,包括从翻译教学、翻译实践、翻译研究、女性成长这四个方面。学生据此收集受访教师的相关信息;(3)授课教师与每位受访教师沟通,确认她们同意接受学生的访谈;(4)请专门做翻译教师研究的覃俐俐老师给学生进行“访谈”专题讲座,包括访谈者如何把握访谈研究主题、如何与访谈者建立关系、如何掌握访谈技术,如何克服访谈新手的心理压力,并推荐有关访谈技术的书目;(5)学生依据访谈维度草拟访谈提纲、设计访谈提问;(6)指导教师多次批改并反馈学生在访谈维度、访谈提纲和访谈提问中出现的问题;(7)授课教师与受访教师商定访谈时间,学生正式实施访谈。(8)每位学生完成访谈之后,在微信群里及时分享访谈体会和注意事项,并开始撰写访谈报告。(9)同学们提交访谈初稿后,指导教师详细批改并逐篇与学生进行讨论,然后学生再修改、再提交。(10)学生提交访谈报告,课程作业结项。
本来只是同学们普通的课程作业,但是当我阅读完同学们的访谈报告之后,深深地被感动了!这些优秀的教授们展现了新时代翻译研究者的治学风貌,描绘出一幅幅暖心感人的教学画面,呈现了曼妙的育人风采和精彩的翻译世界。其中既有阅历丰富、学养深厚的资深教授,虽然身居二线,依旧老当益壮,笔耕不辍;也有儒雅美丽、才华横溢的年轻学者,虽然教务繁忙,仍然妙手著文,著译频出。这些故事呈现出优秀的翻译女教师都“心中有爱,眼里有光”,都与人为善,乐学好教,对翻译具有浓厚的兴趣、对学术执着追求、对学生疼爱有加。她们在教学中不仅传授具体技能,更关注对学生思维方式的训练和人格精神的塑造。令人欣喜的是,成长在新中国的女性教师,都认为没有因为性别的差异而受到不同的待遇。她们认为女性教师当自强,女性教师更有耐心、柔性和教学魅力!这些优秀教师的成长故事,汇聚成一股积极向上的清流,将鼓舞更多年轻学子踏上翻译教育之路,激励更多女翻译教师在职业发展困境中找到精神动力,推动更多人在翻译的学术殿堂里求真、向善、齐美。
本书以翻译学界优秀女教授的成长为主题,以对话的形式揭示她们的治学育人之道。它与常规意义上的学术编著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以“人”为主体 。教育是以“人”为中心的活动,本书以访谈这一研究形式将翻译教育中的主体??教师和学生??连接在一起,一方面学生通过访谈问题探索教师的成长历程和心灵世界,另一方面教师的分享也促进学生反思翻译教育,带给他们自我成长。(2)平易的故事风格。本书采用访谈的方法摒弃了冰冷的理论话语,从不同角度自然地展现教授们在翻译、研究、教学三方面不断学习和探索的经历,比学术论文更加真实感人。(3)具有情景性。朴实的师生对话,让学者们走下被学子和新手教师仰视的神坛,呈现出在真实具体的生命状态。这有助于读者在阅读中进入她们的人生场景,引起 “共情”,从而激励他们学习和借鉴。
书稿成形之际,首先要把特别的感谢奉献给接受采访的教授们,是你们的拳拳之心和对学生的关爱,成就了我们的访谈,也特别感激你们无私分享教书育人心得和成功治学之道,于润物无声中影响了正在求学的年轻学子。其次,特别感谢恩师何刚强教授在百忙之中欣然答应作序。何老师一直很重视翻译师资建设,2007年在复旦大学主持召开了“首届翻译师资建设圆桌会议”,聚集翻译专业建设首批负责人共同谋划师资发展路径;2018年在贵州师范大学举办主题为“我国翻译师资问题专题:十年回顾、十年展望”的“翻译战略论坛”,对我国今后翻译师资培养与培训工作提出了展望与建议等。他除了身体力行,成为复旦大学学生“我心目中的好老师”,还不断撰文著述,研讨翻译师资资质和培养方略。2020年在复旦大学出版社主办的“高校外语教师翻译提升线上研修”上呼吁“翻译师资当自强”!翻译界有如此关心教师成长的长辈,何等幸运!何老师不但细心认真阅读了每一篇访谈,写了细致的感受,还激情洋溢地总结了这批译学女教授的感召力与风范,让我们备受激励和鼓舞。
此外,还要感谢中央民族大学的覃俐俐副教授。她不但分享了她博士生阶段访谈的经验,给我们同学做“如何访谈”讲座,而且还全程参与了我们的课程学习和学生们的访谈指导,直到最后每篇论文的文字编辑和校改。覃老师的无私奉献和对教育的热爱,也感染着我,一直把这项“意外的成果”进行到底。感谢16位同学、2位访问学者、2位研究翻译教育的老师不厌其烦地修改和配合,和我们一起完成了一次学术成长的愉快旅程。最后,感谢复旦大学外文学院的学术专著资助,让我们的努力以编著形式与读者见面,希望读者喜欢,在收获感动的同时,汲取更多的智慧。感谢文汇出版社和徐曙蕾女士接受这本比较“另类”的学术编著,让更多的读者在春风化雨中领略教授们的治学育人之道。
陶友兰
于复旦书馨公寓
2020.11.28
![]() |
![]() |
![]() |
||||
百色学院外国语学院 | 广西财经学院商务外国语学院 | 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 |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 | 广西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 | 广西民族大学东南亚语言文化学院 | 广西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 | 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 南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 广西外国语学院 | 广西医科大学外语学院 | 广西艺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 桂林理工大学外语学院 | 桂林旅游学院外国语学院 | 河池学院外国语学院 | 北部湾大学国际教育与外国语学院 | 梧州学院国际交流学院 | 右江民族医学院国际语言文化教育学院 | 玉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