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业信息 >> 学术研究

“深度翻译”:《楚辞》英译的文化诠释

作者: 晓江   发布时间:2016-06-29 15:04:48

 

摘要: 随着楚辞学界研究成果的不断推陈出新,《楚辞》复译的空间仍然很大。多元化的文本解读有助于满足不同层次目标语读者的阅读和研究需求。

《楚辞》开创了独特的骚体形式和浪漫主义诗风,屈原“天人合一”的世界观、舍生取义的生命观、内外兼修的人生观、发愤抒情的诗学观,都是滋润后世文学创作的重要养分。《楚辞》英译是一种会通古今、融合中西的文化行为,是中国翻译家向世界进一步推介中国典籍精品、客观诠释中华文化价值观、努力实现中国文化梦的具体实践。

 

弘扬屈原精神传承思想价值

 

《楚辞》以宏大的忧国忧民之情为主旋律,其中渗透的崇正义、尚忠诚、重民本、守信用的观念,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楚辞》的思想性的核心要素,是以屈原精神为代表的理性意识与德本境界。屈原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之魂和中国文化思想的象征符号之一。翻译的深层影响反映在价值观的影响上,它是文化影响的主要方面。国内已有的,如杨宪益与戴乃迭、孙大雨、许渊冲、卓振英等人的《楚辞》英译本,通过对屈原眷恋故国的豪情、壮心不已的悲情、苏世独立的性情的翻译阐释,不仅推动了对中华文化价值观的理解、尊重和认同,更激励人们将个人的价值与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利益和谐统一。

 

优秀译作能使经典原作在异域文化语境中实现其潜在价值。翻译家们深入挖掘并揭示屈原的思想世界,充分肯定了《楚辞》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杨宪益曾撰写旧体诗《雪》与《死》,其中的忧患意识与屈原“上下求索”、“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精神异曲同工;孙大雨虽曾遭逢苦辛,但仍对祖国未来充满希冀,这与屈原毕生心系民生社稷的情怀颇为相似;许渊冲坚信中国人的典籍英译,就是中国文化复兴的一面旗帜,这种“译学要敢为天下先”的理念,引发了译者高度的翻译热情和动力,其译文体现了“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的翻译观;卓振英认为,《楚辞》英译对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促进东西方的文化融合、保持中国文化身份具有现实意义,他的考证意识和翻译“调适”原则,展现了译者的严谨态度以及“以译入语为导向”的思想。

 

注重审美移情 追求形神兼备

 

《楚辞》以瑰丽奇幻的色彩、恢弘铺排的气势、惊采绝艳的言辞,奠定了中国文学“异采美”的审美传统。文学作品贵在抒情,文学翻译重在移情。审美情感是一种积淀着历史背景与社会生活的情愫。屈原忠君爱国、胸怀故土、怒斥群小、义愤填膺、洁身自好、超拔不羁、怀瑜握瑾、宁死不屈。译者应领会屈原的坎坷经历所引发的哀叹时世之感,使译文再现《楚辞》情理交融的哲思美以及诗人陈情言志的境界美。《楚辞》英译就是欣赏美、感悟美、表现美、弘扬美的过程。虽然翻译家们在审美倾向、审美判断以及审美表现方面不尽相同,但是都通过审美再创造活动,表现了屈原对社会重任的勇敢担当、对美政理想的执着追求、对中正人格的不懈坚守;并且都不同程度地使用了变通手段,展示了原文隐喻、夸张、对偶、排比等修辞方式的特殊功能,其翻译艺术交融着中国传统画论与文论的形神之辨。

 

《楚辞》骈散兼具,形神相依。译者应运用中西诗学范式互补的思维模式,力图形成译诗的形神兼备之美。在二者不可兼顾时,可以舍形取神。韵诗一直是英语诗歌的主流。相比之下,借用英语诗歌的形式,采用韵体译诗比散文体译诗和自由体译诗,更能使目标语读者好之、乐之,因为诗歌的审美移情功能至关重要。有韵才有诗情、诗境、诗味。“韵”是一个包容性很大的审美范畴。理想的韵体译诗,并不是机械地模仿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式,更不是简单地译成行末押韵的形式,而要反映思想情感和美学内涵。杨宪益与戴乃迭、孙大雨、许渊冲、卓振英以诗译诗,将原诗的神韵熔铸于译诗的形式中,尝试通过相应补偿手段达到铸情传神的效果。

 

打磨翻译经典 拓展复译空间

 

典籍精品不仅自身具有审美价值,而且会在广阔的社会语境中形成辐射作用。《楚辞》英译作品既是翻译文学,更要努力成为翻译文学的经典,从而对目标语国家的精神文化、意识形态以及诗学观念产生一定影响,这就尤其需要具有深厚学养的译者和钟爱经典的读者共同努力。翻译质量展示文化软实力,并且助推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中国翻译家要以高雅品位和上乘译作打动人心,引导目标语读者逐渐形成经典阅读观,使“仁”、“义”、“忠”、“礼”、“中”、“和”等中华文化价值观与他们的文化价值观互融共生,真正形成一种文化软实力。读者应将感性审美、诗性体验、理性判断相结合,感悟译文是否传达了《楚辞》审美意旨的高远旷达,是否促进了自己审美情感的不断升华。

 

随着楚辞学界研究成果的不断推陈出新,《楚辞》复译的空间仍然很大。多元化的文本解读有助于满足不同层次目标语读者的阅读和研究需求。译者的预设读者,首先应面向西方汉学家和学术界,这些专业人士自上而下的传播具有导向性和引领性的作用。此外,不可忽视数量众多的普通读者,该群体也是接受中国思想和传统文化的重要力量。《楚辞》英译属于“研究型”翻译,应突出学术性和文学性特征,同时兼顾通俗性和可读性原则。译者通过对历代楚辞学专家的丰硕成果泛观博览,去粗取精,采用文外加注和撰写序言、跋语等辅助手段,这种“深度翻译”反映了翻译的文化观,它比单纯英译更能渗透中国文化元素和价值观念。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东亚楚辞文献的发掘、整理与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南通大学楚辞研究中心)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