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业信息 >> 学术研究

后现代翻译理论中的悖论与阐释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5-09 11:01:46

 

研究问题

后现代主义翻译研究逐渐成为热点。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来对翻译进行后现代的解读。解构主义者力图解构原作和作者中心地位,强调译作和译者的重要性。后殖民主义者审视翻译在殖民构建中的作用,将其视为抵抗文化殖民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的利器。女性主义者揭示翻译隐喻中所蕴含的性别歧视,进而将翻译视为女性争取话语权和政治权利的工具。这些纷繁的,个性十足的后现代翻译流派给翻译研究带来了巨大的活力。然而,由于后现代主义本身的芜杂和研究者的误读,后现代主义翻译理论中存在很多看起来自我相悖的论述。本文总结与解读其中的四对悖论。

四对悖论是(1)反中心与走向中心(2)反精英主义与精英主义,(3) 翻译学的拓展与翻译学本位的消解及(4)主体性的张扬与主体性的抑制。

 

概念思辩1:反对中心与走向中心

首先,后现代主义者似乎在解构原有中心的同时,又在构建一个个新的中心,诸如:“译者中心”和“译作中心”。事实上,建构新中心的说法是对后现代主义精神的误解。作为一种以批判和消解为特征的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从本质上来说是不可能去建构中心的。以解构主义为例,德里达反对把原文与译文,作者与译者对立起来,反对把翻译和译者看作是附庸。在德里达看来,译文与原文是一种共生的关系。既然是一种共生关系,那就无所谓原文和译文之区分,更谈不上主从之分了。另外,所谓的“走向中心”只是一种修辞策略,其目的在于改变其不受重视的地位。

 

概念思辩2:反精英主义与精英主义

其次,在后现代主义的话语中“精英”几乎意味着罪不可赦的“权威”或“霸权”。但一些研究者认为后现代主义自身也内在地隐含着某种精英意识。说后现代主义者是精英主义者是不对的。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精英主义是与大众对立的,被看作是统治阶级、剥削者和敌视大众者的代名词。后现代主义反对精英主义是因为精英掌握了社会公权和话语权,堵塞了弱势群体和边缘群体改变自己命运的通道。精英主义者显然代表的是社会的主流,是规则的制定者、话语的掌握者和统治者。而后现代主义者所代表的是社会中的弱势者和边缘者,是被压制者,是抗争者。

 

概念思辩3:多元学科与本位学科

另外,把后现代主义引入翻译研究究竟是拓展了翻译研究的领域 还是消解了翻译研究的本体地位,把翻译研究引向歧路?文化转向后翻译研究的繁荣局面已经证明后现代翻译理论不会把翻译研究引向歧路。后现代主义强调模糊学科之间的界限,提倡跨学科研究本身就是时代的要求。不同学科相互利用,不但不会削弱翻译学的地位,只会促使翻译学的繁荣。后现代翻译理论之所以强调翻译的社会文化因素,那是因为传统的翻译理论仅仅把翻译看作一种语言转化的活动,忽视了翻译活动的社会性。翻译的本体研究和翻译的社会文化研究并不矛盾,它们是翻译研究的两个重要侧面,不应该将其对立起来,也没有必要强调哪一个更重要。

 

概念思辩4:主体性张扬与主体性抑制

最后,后现代翻译理论究竟是张扬还是压抑了译者的主体性?一方面后现代主义者通过宣告作者的死亡来张扬译者的诞生,似乎将译者主体性的张扬推向了极致。但另一方面有人从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来考察译者的主体性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在权力话语机制下译者仿佛就是一个丧失了主体性的 “囚徒”。译者就成了某个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操控之下的“转声筒”。如何看待这种自相矛盾的现象?主体性的张扬与抑制正如洪堡特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那样,表面看他们是矛盾的,其实那只不过是辩证地反映了翻译活动两个方面的特征。作者的死亡和确定意义的消解,那不过是为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和阐释的多样性寻找合理的依据;同样权力话语也只是试图从一个方面来解释翻译过程中所受到的制约。把后现代翻译理论中有关译者主体性张扬和抑制的论述放到一起来考察,它不是刚好揭示一个有关译者主体性更完善的论述吗?

 

 

原文:向鹏.后现代翻译理论中的悖论与阐释[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5:(4)